管理自己[Managing Oneself]

2016-08-13 17:13:16

一個人的工作方式和他的長處很少發生沖突,相反,兩者能產生互補。但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有時會與他的長處發生沖突。一個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好、相當成功的事情——可能與其價值體系不吻合。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所做的工作似乎並不值得貢獻畢生的精力(甚至沒必要貢獻太多的精力)。

如果可以,請允許我插入一段個人的故事。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價值觀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間做出選擇。20世紀30年代中期,我還是一個年輕人,在倫敦做投資銀行業務,工作非常出色。這項工作顯然能發揮我的長處。然而,我並不認為自己擔任資產管理人是在做貢獻。我認識到,我所重視的是對人的研究。我認為,一生忙於賺錢、死瞭成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沒有任何意義。當時我沒有錢,也沒有任何就業前景。盡管當時大蕭條仍在持續,我還是辭去瞭工作。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換言之,價值觀是並且應該是最終的試金石。

○ 我屬於何處

少數人很早就知道他們屬於何處。比如,數學傢、音樂傢和廚師,通常在四五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會成為數學傢、音樂傢和廚師瞭。物理學傢通常在十幾歲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決定瞭自己的工作生涯。但是,大多數人,尤其是很有天賦的人,至少要過瞭二十五六歲才知道他們將身屬何處。然而,到這個時候,他們應該知道上面所談的三個問題的答案:我的長處是什麼?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樣的?我的價值觀是什麼?隨後,他們就能夠並且應該決定自己該向何處投入精力。

或者,他們應該能夠決定自己不屬於何處。已經知道自己在大公司裡幹不好的人,應該學會拒絕在一個大公司中任職。已經知道自己不適合擔任決策者的人,應該學會拒絕做決策工作。巴頓將軍(他自己大概永遠不知道這一點)本來應該學會拒絕擔任獨立總指揮的。

同樣重要的是,知道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也使得一個人能夠坦然接受一個機會、一個邀請或一項任務。“是的,我將做這件事。但是,我將按照我自己的特點,采取這樣的方式來做這件事,進行這樣的組織安排,這樣來處理當中所牽涉的關系。這是我在這個時間范圍內應該會取得的成果,因為這就是我。”

成功的事業不是預先規劃的,而是在人們知道瞭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和價值觀後,準備把握機遇時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屬於何處,可使一個勤奮、有能力但原本表現平平的普通人,變成出類拔萃的工作者。

○ 我該做出什麼貢獻

綜觀人類的發展史,絕大多數人永遠都不需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該做出什麼貢獻?因為他們該做出什麼貢獻是由別人告知的,他們的任務或是由工作本身決定的(例如農民或工匠的任務),或是由主人決定的(例如傭人的任務)。以前的人大多都處於從屬地位,別人吩咐他們做什麼,就做什麼,這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到瞭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那時湧現出的知識工作者(即所謂的“組織人”, organization man)還指望公司的人事部為他們做職業規劃。

隨後,到20世紀60年代末,就再沒有人想讓別人來安排自己的職業生涯瞭。年輕的男男女女開始提出這個問題:我想做什麼?而他們所聽到的答案就是“你們自行其是吧”。但是,這種回答同“組織人”聽命公司的做法一樣錯誤。那些相信自行其是就能做出貢獻、實現抱負、取得成功的人,一般連三點中的任何一點都做不到。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走回頭路,讓別人來吩咐、安排自己要幹什麼。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他們還不得不提出一個以前從來沒有提出過的問題:我的貢獻應該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必須考慮三個不同的因素:當前形勢的要求是什麼?鑒於我的長處、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的價值觀,我怎樣才能對需要完成的任務做出最大貢獻?最後,必須取得什麼結果才能產生重要影響?

請看一位新任命的醫院院長的經歷。這是一所享有盛名的大醫院,30年來一直就靠名氣順利經營著。新院長上任後決定瞭自己應做的貢獻:兩年內在醫院的某個重要領域建立起卓越服務的標準。他決定以急診室為重點,因為該院的急診室地方比較大,受人註意,而又秩序混亂。他決定,到急診室就診的每一個患者必須在60秒鐘之內由一名合格的護士接待。一年之內,該醫院的急診室變成瞭美國所有醫院的樣板,又過瞭兩年,整個醫院的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