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自己[Managing Oneself]

2016-08-13 17:13:16

發展第二興趣(而且是趁早發展)還有一個原因: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長時間都不遭遇嚴重挫折。有一位很能幹的工程師在45歲時錯過瞭晉升的機會。另一位也很能幹的普通學院的教授在42歲時認識到,即使她完全具備擔任教授的資格,她永遠也不會在一所有名的大學裡獲得教授職位。還有一位則是在傢庭生活裡出現瞭悲劇:婚姻破裂或者痛失子女。在這樣的時刻,第二興趣——不僅僅是業餘愛好——可能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這位工程師現在知道他在工作上並不十分成功。但是,在公司以外的活動中,例如負責教會資金的管理,他是成功的。一個人可能傢庭破碎,但是他能在第二興趣的活動中發現還有社區這個大“傢庭”。

在一個崇尚成功的社會裡,擁有各種選擇變得越來越重要。從歷史上來看,卻沒有“成功”一說。絕大多數人隻期望堅守“適當的位置”。唯一的流動性是向下的流動性。然而,在知識社會裡,我們期望每一個人都能取得成功。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對許多人來說,能避免失敗就行。可是有成功的地方,就會有失敗。因此,有一個能夠讓人們做出貢獻、發揮影響力或成為“大人物”的領域,這不僅對個人十分重要,對個人的傢庭也同樣重要。這意味著人們需要找到一個能夠有機會成為領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領域——可能是第二份職業,也可能是平行的職業或社會創業。

自我管理中面臨的挑戰看上去比較明顯,甚至非常基本,其答案可能不言自明,甚至近乎幼稚。但是,自我管理需要個人,尤其是知識工作者,做出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實際上,自我管理需要每一個知識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動上都要成為自己的首席執行官。更進一步來看,這樣的轉變——從一切聽從別人吩咐的體力勞動者到不得不自我管理的知識工作者——也使得社會結構發生瞭深刻變化。歷史上每一個社會,甚至是個人主義傾向最強的社會,都認為兩件事情理所當然(即使隻是下意識的):第一,組織比員工更長壽;第二,大多數人從不挪地方。

如今,情況恰恰相反。知識工作者的壽命超過瞭組織壽命,而且他們來去自如。於是,人們對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類事務中掀起瞭一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