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29:11
文/小逸
今年暑假裡,有個同學到我宿舍來,看到我桌上攤放著一本《金粉世傢》,拿起來翻瞭翻,詫異道:“你怎麼看這種書啊?”我也微覺詫異,不知如何作答,隻淡淡地道:“嗯,隨便看看的。”其實我應該反問他的:“那你覺得我們應該看什麼書呢?”不過沒問也可以彌補,就是到他宿舍時看看他的書架上擺著那些書,就能得知他覺得我們應該看什麼書瞭。後來一次,我留心看瞭,他的書架上除瞭教科書外,有一本,叫《當財富來敲門》。有時候,一個人的書架就是一個人心靈和大腦的門窗;一睹書架,對書架的主人就能知個大概的吧,這個可稱為“書架窺人”。
大一時,有次我在圖書館自習,不遠處坐著一對男女,應該是情侶關系的。那女生正低頭看著一本書,那男生問:“你在看什麼呀?”一邊問一邊就去翻看那本書的封面,我也正好瞥瞭一眼,是一本關於希臘哲學的著作,具體的書名我記不清瞭。女生微微地說:“嗯,我蠻喜歡看這些的。”那男生不以為然地笑瞭笑,然後說:“你看這個多沒意思啊,你知道我喜歡看什麼嚒?”“什麼呀?”男生涎涎地道:“嘿嘿,我喜歡看冠希哥。”——那時正好是陳冠希艷照門的風行之期——女生疑惑地抬起頭,不太懂地問:“嗯?”男生又涎涎地笑瞭笑。我在一旁看到這一幕,當時我將其定為是“一件叫我悲傷的路人故事”;但現在想來不再是無緣由的悲傷瞭,有的隻是略略的驚奇:這世界好奇怪呀,也許這就是世界的神奇之處吧,正因為它的神奇叫人驚嘆,卻又解釋不瞭、改變不瞭,它才毅然決然地繼續著它的神奇本色。在那女生眼中,希臘哲學是好的作品,在那男生看來,艷照是好的作品,各有各的評價體系與審美觀念吧,各有千秋,各有所愛。
而這裡,我隻想談一談我的所愛,我認為的好的作品,我如何選擇我喜歡的書、電影等。我不是向別人推薦我的選擇標準,隻是給自己做一個紀念,好叫多年之後的自己知道:想當初在我24歲的黃金時代裡,我是如何選擇好作品的。都說作品出於人品,人品何嘗不也出於作品。我選擇瞭什麼樣的作品,也就成為瞭什麼樣的人。
作品的種類太多瞭,這裡隻說文學和電影,即書和電影。
1、多讀經典,少看流行
何為經典,何為流行,何為高雅,何為低俗,真不好區分,有時還會互相轉化: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總之每人心中一桿秤,一旦我心裡有瞭一桿判別的秤之後,我就決定瞭要:多讀經典,少看流行。
2、獲獎作品
獲獎作品(及提名作品)雖不能說是最好,但是肯定也不差;自然也要看是什麼獎瞭,我隻關註幾個獎——文學類:諾貝爾獎、茅盾獎;電影類:奧斯卡、戛納、柏林、威尼斯。
3、文藝網站上的排行榜
排行榜分兩種,一種是大眾排行榜,一種是文藝排行榜。兩者都要關註,隻不過關註的目的不同,關註前者是為瞭知道眾生相,關註後者才是為瞭選擇好作品。
豆瓣的排行榜是一個不錯的文藝排行榜,一般都是文學、電影愛好者給作品打分,作品按其得分高低排名;詳見豆瓣讀書和豆瓣電影(http://book.douban.com/和http://movie.douban.com/)。豆瓣號稱文藝和清新,其實也隻是偏向於文藝罷瞭,我們知道林子大瞭什麼鳥都有——就算走在豆瓣的小路上也要註意甄別,一不小心也會撞見異客、或陷入怪怪的文藝腔調。電影除瞭豆瓣電影之外,還有一個網站也很好,叫“時光網”(www.mtime.com)。這些網站上除瞭排行榜,還有書評和影評。總之較文藝——文藝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覺得非誠勿擾上一個女嘉賓說得蠻好:“我覺得‘文藝’並沒有什麼復雜的意思,所謂‘文藝的’,就是‘好的’。”——大意。所謂的文藝書籍就是好書,文藝電影也就是好電影;這也要看各個人是如何理解“文藝”一詞瞭,在我的理解裡,《水滸傳》《天龍八部》和《諜影重重》《讓子彈飛》很文藝,孟非、柯南、鳴人、張藝謀、馮小剛也都很文藝,或者也都想文藝。
有時也要警惕排行榜效應,也就是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比如我們看到《愛情買賣》在百度mp3上排名第一,我們一般也認為很好,也去下載它、或給它投票,如此下去它就真的永居第一瞭;又比如姚晨,也未必真的多有魅力,但她就是微博女王,她戴的哪是女王的王冠,隻是馬太效應的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