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欲望支配下的運動

2016-08-13 17:38:45

點評:革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革命指推動事物發生根本變革,引起事物從舊質變為新質的飛躍。狹義上,革命主要是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這篇文章是louis對“革命”的狹義解讀,“革命”一詞,出自《周易·革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從更狹義的人的改變來說,就是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在階級消亡之前,革命的結果是實現一個特權階級對另外一個特權階級的替換,革命的本質即是換人。那麼,為什麼要換人?為什麼會發生革命?革命會永久消失嗎?

如果明白這樣一點:革命的發生實則由欲望支配下的醜陋人性所決定,那麼,以上幾個問題便迎刃而解。首先,當一個政權的統治階層腐化到無可救藥時會危害整個社會、整個國傢,這時便不得不換人,不能不換人;其次,因為既得利益者不會乖乖就范,必然要負隅頑抗,這時便不得不革命,不能不革命;再次,革命不會一勞永逸,因為上層統治者必然會重新落入腐化衰亡的怪圈,於是革命就需要周而復始地進行。

由此看出,隻要有人類存在的一天,革命便會永無止境地進行,隻不過,周期不盡相同,持續時間或長或短,爆發時間或早或晚。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之為人,正是因為人具備與生俱來、後天強化的欲望系統。換言之,欲望就是江湖,隻要有欲望,難免不被欲望所驅馳。以某個政權的開創者為例,其政權草創之初,那些傑出的統治者深知權力來之不易,必然以史為鑒,與民休養生息,但後繼的統治者在權力寶座上呆習慣瞭,難免養尊處優、腐化不堪,所謂的“居安思危”,實在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趨利避害是人的生物本能,何況權力在手更是予取予求,而當安逸享樂成為統治階級的第一要務時,這個政權就危險瞭,要麼內憂,要麼外患,最危險的在於玩物喪志的統治階層對這些仍然渾然不覺或者不以為意。一個人作威作福久瞭,難免不會激起他人的嫉恨,用阿Q的原話說:和尚摸得,我便摸不得麼?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貪圖享樂,當統治階層的驕奢淫逸被所有人所嫉恨時,革命的客觀條件就已具備其一瞭。

一般來講,革命前夕的情形無非如此:統治階級專制獨裁、殘酷剝削,被統治階層受盡壓迫、苦不堪言。表面上看,一定是“下層”人民被折磨得無法過活時,便激起民變,引發暴動。但隻靠此就能指望革命成功是萬萬不能的。如列寧所說,革命的規律是:要舉行革命,單是被剝削被壓迫的群眾感到不能照舊生活下去而要求變革,還是不夠的;要舉行革命,還必須要剝削者也不能照舊生活和統治下去。 隻有當"下層"不願照舊生活而"上層"也不能照舊生活和統治下去的時候,革命才能獲得勝利。這個真理的另一個說法是:沒有全國性的(既觸動被剝削者又觸動剝削者的)危機,革命是不可能的。而所謂的全國性危機,必定是由上層統治者的貪腐及至無法收拾時出現的局面,其後出現的各種暴亂、民變,不過是下層人民的正常欲望發泄途徑而已。所以,前者是本質,後者是表象,革命的主要原因不在下層,而在上層。

既如此,那麼上層統治者可否通過節制自己的欲望來避免被“革命”呢?答案是隻能延緩,無法避免。因為人類的欲望無法根除,除非等到人類滅絕的那一天。欲望就像氣球一樣,如果開始時太貪心,一口氣吹得太猛,也許不用太久就吹爆瞭,但如果懂得節制,小心翼翼,或許能持續很久,即使這樣,也不能避免它最終爆掉的結局,也就是革命所帶來的更新換代。

既然革命的主要原因來自上層,那麼革命的方式必然是自上而下的。以辛亥革命為例,當時的局勢是晚晴的政治到瞭實在不堪的境地,即便清廷上層也意識到瞭變革的重要性,於是在慈禧的授意下,洋務運動以及後來的君主立憲都陸續開展。作為統治階層的代表,慈禧力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自救,延長大清王朝的國運。在這個過程中,漢族士紳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權力,而在清廷推行新政以期君主立憲的過程中,因廢除科舉而悵恨的讀書人也看到瞭君臣共治、權力共享的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時的清廷呈現的是一片革新自強的大好形勢,甚至出現瞭“同光中興”的難得局面。可惜的是,這種來自上層帶有自省性質的改良措施畢竟無法長期維持,等到慈禧辭世,載灃上臺後,這種表面上的和諧便被徹底打破。載灃陸續收回漢族士紳手中的權力,繼續重用滿族貴戚,這不免讓立下汗馬功勞的漢族官員心寒;同時假惺惺地組建皇族內閣,十三人的國務大臣中,滿洲貴族就占去九人,這使人感到清廷推行所謂“新政”其實毫無誠意,不由得令世人大失所望;聽憑盛宣懷慫恿,昏庸地將民間籌資建設的鐵路收歸國有,而向英法德美訂立借款修路合同,激起民變即“保路運動”後又不明所以地派端方鎮壓,直接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這場以武昌起義為起點,各省雲集響應,最終使清帝遜位的辛亥革命,最早當追溯至以慈禧為代表的清廷上層的改良自救運動,及至載灃上臺,改良失敗且使矛盾日趨激化,最終使得一場革命在所難免。這場革命發端於上層的反躬自省、勵精圖治,成形於漢族士紳的鞠躬盡瘁、兢兢業業,又爆發於上層的昏庸無能、倒行逆施。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起義的新軍、響應的士紳,這些人本應是國傢機器的主體,他們也可看做是上層統治階級的一部分,關鍵時刻何以倒戈一擊呢?原因就在於,即使作為剝削者的上層也深感無法照舊生活和統治下去瞭,既然全國性的(既觸動被剝削者又觸動剝削者的)危機已出現,那麼,一場革命就無法避免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