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2016-08-13 17:52:48

文/劉輝(liuhui8910#msn.cn)

寫在前面,讀閱讀差不多半年瞭,感覺這是一個很值得推薦的平臺,對於各行各業的人。喜歡裡面所分享的有思想有見識人的感悟,總覺得人隻有與他人交流才能摩擦出最閃亮的火花。下面是我自己所寫的文字,是我個人關於“存在”系列思考的一部分,我並不是哲學專業的,我也隻不過想把自己二十幾歲最活躍最純真的思考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帶給一些欣賞它,批判它的人。

存在的問題,逃離不瞭對本源的思考,也是對自我的探尋。天生萬物,萬物從何而來?物為何物?大自然如此美妙,以至於我們都不忍心全都帶上“科學”的雙眼,將這些“事實”單一地認為存在。像大山,在科學的世界裡,山就是山,石頭堆積而成,石頭是相關物質的凝聚,物質再是由分子或原子構成,而原子又是由....這種可謂是歇斯底裡的存在。然而正是這樣的反復詢問到底,我們的世界本質正逐漸暴露在人類這一存在面前,但我們又無法真正在我們本身存在的世界裡知曉萬物。這是時代的局限性,也正是這樣的局限性,才有瞭我們孜孜不倦的科學工作者,才有瞭那些不斷去質疑這一切存在的思想傢,才有瞭這繽紛美麗的世界(精神與物質),因為未知所有還有可能。我之所以在最後說世界的美感,因為我深深相信,帶著血肉帶著思想的人們必將會對存在的世界有著一份無法割舍的情感,或深或淺。隻要有情感的存在,這些存在必然會滋生美與醜。

回到命題上。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在寫字時,突然發現一個字好像不太像,怎麼看都有點不對勁,然而字確實是這樣寫的。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視覺上的疲勞導致的紊亂,是心理上的錯覺。其實我有種更新的說辭,這是種本能反應。之所以把這種感知行為歸納為本能的反應,是因為在這個相關聯系的世界之內,我們無法脫離現實而存在,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在虛空的世界而存在著[1]。所謂的虛空,超出瞭物質的層面。我覺得對於物質與精神最形象的比喻應該是我們的肉體與思考瞭。縱然我們的思考多麼超脫於物質,存活在虛空的世界裡,但我們肉體一旦遭遇刺激,就會本能地把我們的思考拉回現實[2]。在這裡,我們會發現一件很趣的事,隻要我們留心,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無時不在思考,亦無時不在肉體之中,縱然如此,我們的思考與肉體的行為反應卻並非同步。說這個,估計會有人笑,那想想為什麼我們在發呆,有時卻會失憶(精神的創傷or大腦的損傷)。因為這種非同步性的存在,讓我們在精神上可以塑造出強大的靈魂,讓肉體可以修練出強大的體質。大傢都明白精神的意義是多麼的偉大,然而再偉大的精神也無法超脫自己的肉體而存在[3]。死亡的本能讓我們不得不恐懼,強大的精神隻是會淡然而處之罷瞭。所以在這個存在的世界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虛空依然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也就是沒有純粹的虛空。

一個小孩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哭,用自己切實的聲音宣告這個存在的世界自己的到來。孩子的聲音其實就是向世界傳達聯系的需求,“我來瞭,必須有人照顧我,不然我會活不瞭”。成長的時候,我們會更多的發現“類”的存在,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看到二個人,看到三個人,越看越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凡是遇到這樣的一個類都是人,即使我們看不清楚他的面貌、甚或看不到他本人。而這就是一種學習的能力,以多個共性來推及到單一的個性。然而這種能力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拿我們習慣用第一印象去判斷一個人,在我們的習慣印象裡,有錢人身上都應該穿著名牌。

類是什麼呢?柏拉圖告訴我們是自然的模板。白馬、黑馬都是馬,因為這是一個類,之所謂能構成一個類,你應該可以從白馬到黑馬身上找到大部分共同的存在。這些存在是由物質元素構成,當馬死瞭,這些元素就會分解、分散,又按照自然的安排,與其他元素組合成其他類的單一體。單一的個體無法叫作類,所以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特征,而我之所以為我,是因為我有我自己的特性。我的特性無法用一類的語言來完全概述,我就成瞭我。在這裡尤其要註意“完全”的重要性,特別是當我們在進行語言的描述時,我們的大腦會有一個鏡像的形成,而這種形成也隻能是一個類的鏡像。比如,朋友如果要介紹個女生給我認識,我基本會問長得怎麼樣?朋友就會開始如下的描述:身高和我差不多、眼睛大,長發披肩、笑露白牙、文靜,好學習。那麼此刻的我,就會在大腦裡依次搜索出“身高差不多”的一類把這個放在一個空間裡,“眼睛大”把這個放在這個空間裡,加在那個身高裡,其他的依次添加上去後就會形成總體的鏡像。咦,這個人該不會就是誰誰誰瞭,不正好是我喜歡的一類?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應該是在初始之前,我們總會設想一個最完美的鏡像作為參照,除非我們並不期望。總而言之,這樣的鏡像無法讓我們從根本上區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差別,除非我們真正看到瞭那個人。這就是發現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