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55:39
文/素喜(752620767#qq.com)
某日看到朋友的QQ簽名說“命運這樣安排我也隻有接受”,我開始思考究竟是命運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還是我們做瞭什麼從而決定我們的命運。朋友說“拿多大碗,吃多少飯”,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決定一個人飯量的應該是胃口而不是容器。
總有聲音在說“活得一定要現實,不然一定被現實打敗”,好像在這個社會裡隻要談理想就等於或約等於不現實。切·格瓦拉說:“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面對”和“忠於”很明顯是兩個層次。最大的理想主義者,應該是最大的現實主義者。現實世界從來不排斥理想,隻是如何平衡的問題,任何為瞭追求理想而放棄現實的人都有“病”。畢竟,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一定要辭瞭工作去跋山涉水,賣瞭房子才能環遊世界?人生絕對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也不是顧此失彼的遺憾,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時候,為什麼不可以選擇螃蟹或者蘋果?總可以找到一條解決的途徑,隻不過困難一點的事大傢不願去想更不願去做,我們隻看到兩點之間最短的是直線,卻忽略瞭折線波線也可以到達目的地。本能地趨利避害、趨樂避苦,沒有勇氣和耐心去相信“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我們的前途無量,同時又感到希望渺茫。”現代化的日臻化境帶給我們的不是對精神豐足和自我實現的追求,而是健康向上且參差多態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全面崩塌。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求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而中國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卻把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改到瞭最高層,真夠可以的。物化的壓力很大,你不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到底是選擇滿足別人的物化需求還是滿足自己內心的價值觀,這是一個最簡單又好像最難的問題。
談到理想,總還是有一部分人瞬間就心旌搖曳眼光閃爍,可惜大多隻有感性沒有“敢”性。你說你想開個不賺錢的小店,辦個雜志,玩音樂,當畫傢作傢,開間舞蹈教室,去NGO工作,援藏,救助流浪者和垂死的人,支教,保護動物,拯救地球生態,擺地攤環遊世界,創立一個新鮮的行業……立馬會有無數異樣的眼光齊射過來扼殺你的內心蠢動,他們告訴你“不切實際”“這些是空花泡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你要接地氣,踏實工作,努力賺錢比較靠譜”“不要陽春白雪,不要活在真空裡”……於是你就扭頭回去啃書本、考證、出國留學,一次又一次成為國考省考的炮灰後依舊勇往直前,擠破腦袋進四大、投行、500強,買房子買好車,嫁個高帥富娶個白富美,仿佛這才是有大花兒大彩兒的人生正道,隻有“你應該…”,沒有“你想要…”。於是你就在這個奢華迷津的欲望社會裡漸漸迷失自己,在物欲取暖的過程中喪失瞭純粹的個人屬性,老於世故,虛榮浮躁,焦慮疲累,或猙獰或諂媚,最後活成一個千篇一律的人。向而不往是你的人生常態,等到行將就木時回首前塵舊夢才悔淚漣漣,無限放大對自己的戾氣,把自己憂傷成一朵老蘑菇。可惜過氣的理想就和過氣的愛情一樣,一旦過瞭那段時間,就會變成橫在心尖上的一塊尖角沙礫,看著礙眼又硌得難受。
“別跟我談什麼豐乳肥臀的個人理想,戒瞭。”這還不算可怕,可怕的是問你有什麼理想,想過怎樣的生活,答曰“不知道,從來沒想過…”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社會似乎也觀察到大部分人的生活真是死水般平靜得看不下去瞭,“到死瞭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活過”,所以媒體開始瘋狂炒作極力鼓動,大傢的內心忽然狂風大浪,環遊世界這個理想一夜之間就爛瞭大街,遍地的辭職和休學,一口一個“在路上”——人們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內心信念總是可以輕易地被主流的或者旁人的價值觀撼動得搖搖擺擺,然後去復制別人的經歷,做瞭以後還自我膨脹得厲害。可惜,世界隻記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不會記得“第二”的奧爾德林,即使隻差瞭19分鐘。你最終隻是一個盲目從眾分子,並未因為那些所謂過癮的瘋狂的舉動而變得牛逼,頂多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多瞭點茶餘飯後的談資。事實是,當視界足夠開闊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那點經歷根本“不足為外人道也”,而你周圍那些看上去頭頂光環的人也不過是滄海一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