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已經活到瞭一個尷尬的年齡

2016-08-13 18:01:26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中國男女比例大概是110:100,也就是說按照理論,每110個男人就有10個沒有配對的女人。但實際情況是GAY比LES多,也就是說男同胞們可以內部消化一部分,所以從性向選擇來說這個比例基本是合適的。但是如果把那些有多套房的老總們納入考慮范圍的話,還是會有一部分男人沒有老婆。簡而言之,大齡單身漢的數量和有錢人們多餘房子的數量成正比。

無論你是以一套房為目標,還是以多套房為目標,你都繞不開"房"這個字。每一滴水都背負著一塊磚的重量,怎麼還能激情的奔向大海。

三、城市

與夢想最相關的,應該是度過時間的方式,即生活方式。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一定正確的,每個人都責無旁貸的要去考慮並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個時候“城市”的選擇就成瞭如今大多數北漂青年最糾結的話題。一線城市節奏快、刺激、機會多、牛人多、帥哥多、美女多、吃的多、玩兒的多……總之就是選擇多。而現代社會有一個物質發展解決不瞭的社會問題,就是面對多元化選擇的時候,人如何能夠從選擇中獲得最大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因為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選擇多意味著機會成本大。簡單而言就是,如果某天晚上有兩個朋友約你,一個去逛街,一個去聊天,那麼你的選擇隻會造成一個機會的丟失。可當某天晚上有10個朋友約你幹不同的事的時候,你就會開始痛苦,每一個約會都有你想要的方面,這時候你得到的是1,失去的機會是9。而最痛苦莫過於戀愛的時候,其實每個人都會是真愛,問題是你倆有沒有真正去愛。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是人類的本性,隻不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騎驢找馬的資本,不同人有不同的騎驢不找馬的淡定。

我一直覺得我向往小城市的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有另一個我,可以每天下班陪傢人吃飯,然後看看書,寫寫字,和朋友出去聚聚……不用擠地鐵,不用每天用兩個小時“在路上”。到底有什麼東西是我放不下的呢?或許隻是一個自命不凡的平凡人對自己不平凡的期望。每種價值觀背後一定都有某種哲學思想的傾向。

四、哲學

很早的時候剛開始接觸哲學書籍時看到過一句話:哲學是一場危險的旅行,在救贖之前會有很長的迷失。現在我懂瞭,因為我已迷失在各種觀點之中。正如也許你不知道弗洛伊德是誰,但是你一定知道“潛意識”這個詞,你也許不知道柏拉圖所描繪的世界是什麼樣,但是你一定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響。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而蘇格拉底就是那個成天在街上與人辯論,最後由於堅持自己的理念而被處死的那個愛智慧的人。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著作,而他所有的哲學思想都是通過柏拉圖寫的對話來表達的(這個很像中國的孔老夫子)。柏拉圖認為世界存在原型,每個事物都有原型,而目前盛行的“柏拉圖式愛情”毫無疑問是對愛情原型的謬誤,我甚至一度認為這種謬誤和飯島愛大姐那本書有因果關系。

哲學討論的是人,更多關註的是人的本質,存在的意義。而每種觀點都能夠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可以說每種向往背後都有一種哲學取向在左右,就算是沒有看過任何哲學書籍的人。因為哲學不是一門科學,需要專門的學習,而是一門對於世界看法的學科,每個人都可以有意見。

中國的古代史是貫穿瞭儒、道、佛的歷史,尤其儒傢思想是整個民族思想上最深的烙印。如今,儒傢思想在與成功學的對壘中屢屢挫敗,三十而立指的不再是思想上有明確的方向,堅定而果敢,而是有房有車。看過一則研究表明,長時間在高強度、高壓力環境下工作會使人的性功能退化。如果繼續本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那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將成為最具幽默感的社會現象,那時候年輕小夥子將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但是目前看這篇文章的人都已經老瞭。

初中的時候我們隻知道好好讀書是為瞭上好高中,然後上好大學,然後找好工作,當畢業瞭才開始去思考:什麼是好工作?當我們還不能理清思緒,就得被迫接受一個巨大的標準:收入。然後就有各種各樣的廣告,告訴你有錢的好處,然後就一頭紮進經濟浪潮之中。生活理想、生活方式、自我價值統統拋在後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本著打哪指哪的態度蝸居在城市之中。

在國外思想傢紛紛研究"中庸"的時候,我們自己對這種思想卻一知半解,很多人甚至覺得中庸是一種消極退讓的思想。相比起古代,現代社會我們面臨的抉擇和沖擊更多,如果說以前是多多益善,那麼現在則是越多越亂。我一直挺佩服金庸的,因為他的武俠小說裡有很多深刻的哲學思想。比如天龍八部裡掃地僧對蕭峰和慕容復老爹說,少林每一門絕學都有副作用,需要修相應的佛法才能化解。當你掌控的外在越多,想要保證沒有負面作用,那麼你內心就要相應的強大。所以說不怕人有錢,就怕有錢人沒文化,沒文化的人有更不受束縛的想象力,同時卻缺乏一定的道德感。中國很多有錢人造成的悲劇、鬧劇正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