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8:01:26
最近的文章非常年輕,是對這段青蔥歲月的詮釋。人不會倒在絕境之中,卻往往死在十字路口。當我們成長到一個適當的年齡,就應該打開那個禁閉心靈的出口,尋找生命的目標,讓人生不再尷尬。下面是來自心理網的一篇文章,可作為這段時間文章的強大後記。
原文:我想我已經活到瞭一個尷尬的年齡
作者:他城
以前聽說,人的長大是突然之間的事兒。我並不知道什麼是所謂的長大、成熟,但是我突然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不再年輕。昨天還以為自己的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像是還沒有分化的細胞,可以分裂成任意器官。今天就發現很多世界冠軍都比自己年輕很多、那些不大自己幾歲的人已經坐上瞭現在還不敢想的位子。還在考慮著如何把前浪拍在沙灘上,突然自己就已經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在25歲這個年紀,每隔幾步就一個路口,少有人知道該走哪一邊,像是吃飯的時候要選人多的餐館一樣,很多人擠向本來就人滿為患的路。偏偏很前方的路口又很窄,千軍萬馬去闖獨木橋,想來世上已無陽關道。公務員、事業單位這些香餑餑讓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們明爭暗鬥,為的不是什麼理想、自我價值,隻是穩定的一個月幾千塊的皇糧。幹什麼不重要,拿多少才重要。工資不重要,福利才是王道。
話又說回來,這並不是我們的錯,我們也是被詛咒的一代。
一、夢想
好久沒聽人說過這個詞,也很久沒有見過這個詞瞭。誰的心裡沒有夢想的種子?可偏偏這個時代使用這種文字的地方不是一塊肥沃的土壤。在這片土地上,如何生長不重要,長成什麼樣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結瞭什麼樣的果實。每每當我看到國外很多作傢簡介裡有哲學傢這個稱謂時,我總是感到無比的同情:這個職業的人如何生存啊……在咱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幹這行的人估計比省長還少,因為咱不需要哲學傢,哲學傢還不如妓女能拉動GDP。
太久沒有看見身邊的誰實現他的夢想,也太久沒有聽見誰實現瞭夢想,因為看看身邊的人,都夢歸夢想歸想,該幹嘛還是幹嘛。所以我在想,到底有沒有夢想這種東西?它會不會像小時候不蓋好被子睡覺時,媽媽說的會吃腳丫子的怪獸一樣,隻是童年時讓我們按照某種方式成長的工具。長大後我們在課本上學到其實沒有會吃腳丫子的怪獸,可是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也沒有什麼夢想。
我聽過很多人對我說,真希望你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像是把最後的希望寄托給我一樣。後來我看新聞聽說有人打算開始環遊世界,我內心非常希望他能走完。那一瞬間我才發現,原來藏在心底的那些很難實現的願望,總是需要找個寄托。
如果單說夢想本身,那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物。俞敏洪說每條河流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奔向大海。多麼令人向外啊!可以穿過森林、越過石頭、飛躍瀑佈,在這個國傢甚至還有可能沖開大壩,然後流過良田……最後進入大海。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如海子這樣能寫出“為每一棵樹取一個溫暖的名字”的詩人,如梵高這樣能畫出最明亮的黃的畫傢,最後都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大海很遙遠,但並沒有遙不可及,隻是我們的生命過於沉重。
二、房
如果進行“中國最重的字”評選活動,這個字應當是毫無懸念的勝出。如果說“不要迷戀哥,哥隻是個傳說”這樣的話語是一種灑脫的話,那麼“不要迷戀哥,哥沒有房”一定是最黑色的幽默。記得兩年前我剛畢業的時候,成天算著怎麼才能買房子,可左算右算不吃不喝都得20來年。正當在這個夢魘中掙紮之際,一條手機報拯救瞭我,報上明確指出北京房價5環均價已經過萬,而且今後隻會漲不會跌。突然之間,世界一片光明,那是我到北京幾年天空最藍的一天,空氣最好的一天。因為我終於不用再痛苦,我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會搭上環遊世界的錢去買一個廚房。
不買歸不買,可難免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尤其是可能是未來丈母娘的廣大中年婦女們。當去年某專傢拋出“丈母娘需求”是剛性需求的時候,我這兩個蛋疼的啊、兩個乳酸的啊。那段時間對於丈母娘這個物種的普遍印象跌倒瞭歷史最低點,後來社會上的某個群體讓我找到瞭阿Q的點,這個群體就是傳說中的小三。我發現雖然丈母娘都要求有房子,但是基本都隻要一套,而現在的情況是有一套房子就可以有一個女人。想到此,我心情開朗許多。雖然我對女人商品化一直不能接受,但是至少這讓我看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節下,男性同胞們可以有更多選擇,而這完全是一個買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