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獨立書店?

2016-08-13 18:15:00

未完成( zhaosaipo@gmail.com)推薦文章。

《再見,獨立書店?》

文/劉晉鋒

本文刊於《全球商業經典》2012年2月號

1月7日上午,萬聖書園的主人劉蘇裡到某出版社參加圖書訂貨會前會,隻遇見三張老面孔:一來自重慶,一來自汕頭,還有一位是北京的圖書批發商。過去,這傢出版社舉辦同類活動,最盛時期民營書商占來賓人數的70%以上,將近百人,其中一半與劉蘇裡相熟。他說:“不由得你沒感慨。”

去年11月份,我問單向街書店的老板之一許知遠:“光合作用書店死瞭,你怎麼想?”他似真似假地笑一下:“兔死狐悲唄。”時尚廊書店的老板許志強說:“地租價格太高,時尚廊世貿天階門店一年虧損200餘萬元已算正常。”

你還記得音像店從你身邊消失的那一天嗎?是不是有一天,我們也要說一聲:“別瞭,獨立書店!”(在中國,它的名字一般是民營書店。)

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即便是有一天,中國所有的獨立書店都從地面上消失,也不會是一件多麼轟動的事情。因為這是全世界實體書店都正在面臨的威脅。而更具中國特色的是,這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上,獨立書店原本就少得可憐。

高全喜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去年他寫出瞭一本好書《立憲時刻》,他到單向街書店舉行講座的時候,我見到瞭他,談起書店。他說他總是擔心萬聖死掉,所以,“每年,我都要到萬聖買8000元的書。可是,我發現我的年輕同事們都是到萬聖抄書名,然後去網上買。我說你們怎麼能這樣?他們說高校的收入實在是太低,沒辦法。這事可真難辦!”

近些年來,有很多次,我都會聽到一個說法:“到書店帶一本書回傢!”如果你愛書店,希望它活下去,那麼你也應該有所作為。

人們閱讀書籍,並不是出於對紙的崇拜。我想,即便是有一天人們不再閱讀紙質書,還是會有人渴望書店繼續存在,這僅僅是出於一種對過去的迷戀嗎?

從去年開始,我每隔兩個星期都會到讀易洞書店參加一個名叫“閱讀鄰居”的活動,讀易洞離我傢十幾裡地,但它可能是北京唯一一傢真正意義上的社區書店,在那裡我們能體會到分享的樂趣,以及重新找到很多年不再有的“鄰居”。

即便是以“優選圖書”而聞名的萬聖書園也遠遠不止於賣書。高全喜說:“萬聖早已不隻是個書店,它已經成為北京思想文化交流的一種象征物,就像民國時期上海的內山書店。來這裡買書的人,都是希望在這個氛圍中,摸摸書,見一些老朋友聊幾句,喝喝茶,買書本身已經變成次要。這是一種享受,尋找思想交往的享受。”

劉蘇裡去年第一次到瞭美國,最令他感慨的不是那些在文化史上熠熠生輝的地標書店,而是遍及美國各個小鎮的社區書店。美國一位社區書店的老板說:“書店幫助當地的人們創造社區。人們可能覺得他們可以生活在網絡上,但是事實上他們住在真實的小鎮上,實體的書店能讓這些地方變得更富饒。”

而且,我們也總是樂於聽到這種“麻雀變鳳凰”的故事:“2010年獲得普利策文學獎的圖書《修補匠》,之前從未進入大型圖書排行榜,但是在各個獨立書店中,它一直都是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在獲獎之前,這本書已經在獨立書店賣出瞭七千本。”如果沒有獨立書店為我們保留“非主流趣味”,我們肯定會錯過更多。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變化,但如果你現在還喜歡書店,那麼到書店選一本喜歡的書帶回傢吧。

點評:

去北京看“萬聖”,去南京找“先鋒”,去上海看“季風”,去杭州找“楓林晚”,去廣州看“學而優”,去臺北逛“誠品”……好的書店被認為是城市的文化地標,但越來越多的書店正消失在城市的地圖中。“當網絡書店越來越吸引讀書人的目光時,消失的不僅僅是一些傳統人文小書店,消失的其實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式。”——《獨立書店,你好》

為什麼實體書店接二連三地走入困境?文藝青年們隻去書店卻不買單,回傢後精打細算地比較幾個網店後選擇價格最低的下單。這讓獨立書店怎麼活呀?由於當當、卓越等網絡書店在搜索、價格等多方面都有顯著優勢,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構成瞭很大的沖擊。現在,人們還在看書,還在買書。隻是,大傢往往先在實體書店看書、挑書,再去網上書店買書。這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風景線:實體書店自付店租做網上書店的免費“展廳”。路金波表示,就人工和房租這兩大成本就占到書店成本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