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讀《人間失格》

2016-08-13 18:14:10

Kindwater的投稿。

原文:讀《人間失格》

人之沉淪常源於自身性情本不屬於這個世界,但卻一心想要融入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構架於這個世界主流人的性情之上,這個世界主流人群的人格基礎是什麼樣的,這個世界的主流社會就是什麼樣的。在這個世界,多數人的選擇就是“正常”,多數人的追求就是“主流”。

然而這個世界並非都生存著這樣一群的主流人類。相對來說,非主流的是少數人群,或者說是非主導人群。非主流人群被主流社會歧視、邊緣、精神同化、異類教化也屬尋常。主人公葉藏,性情特異,卻仍因想被世人認同,想被世人所愛而用作怪的伎倆來取樂、取信眾人,更是想通過這樣的手段來掩飾真正的自我。可這常常被戳穿的伎倆,又常常帶來局促的不安。而自我否定和自我偽裝又不斷地使人格被撕裂。

葉藏終未能感到可融入於這個世界,最後選擇瞭過早的離開,這是個他難以歸屬的世界。這是對內心真實之壓抑和對社會真實之恐懼雙重導致的。作者太宰治和《羅生門》作者芥川龍之介的自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想必隻有未被分裂的、完整的人格方能成為最堅忍的人格。有時候,在殘酷的現實世界中,能堅強而不墮落的活下來的,並留下其著作、思想和偉績的人,更能促進社會的進步,改造和凈化主流社會的行為認知。當然,太宰治和龍之介用其筆墨和血淚傾吐的自我真實,其對主流社會中偽飾的控訴更是極具震撼的。

既想取悅於主流社會,然其本性自我又是非主流的人格基礎,那麼這種沖突必然導致人格的分裂,導致最終人無法承受這種分裂而選擇的生命之終結。藥方可能也很簡單,對主流社會的種種異於自我人格基礎的行為和表現給予包容和理解,然又不深陷其中,不出賣自我的真實人格,在自我感知的基礎上,在現實的精神和行為世界中踐諾自我的真實,踐諾自我的人格完整和獨特之美。這其實就是你給這個世界留下的一縷光芒。

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同時也就意味著你放棄瞭這種包容和堅忍,放棄瞭對自我真實人格的一種認同。這是對主流社會的否定和舍棄,更是對自身人格的否定和舍棄。

對自我的真實否定,就會沉迷於偽飾,就會失去真實,造成自我對這個世界的恐懼,對他人的防備,最終就會把悲戚、懦弱、卑微、頹廢留存於這個世界!自殺者,因不融於世或不忍於世而選擇離開。

尼采屬於 “強”的虛無主義者,表現是強者,但是太宰治是“弱”的虛無主義,表現是懦夫——這裡的強與弱,隻是一種浮在存在之上的姿態,本質上到底還是一致。葉藏悲在無法消除內心的巨大恐懼。這個巨大的恐懼源於對人類復雜的恐懼,源於對自我內心真實感受的自我否定的恐懼。因為恐懼而成為膽小鬼,“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這句話真實地刻畫瞭主人公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但又因為恐懼而沒有愛的能力的痛苦。主人公因為渴望愛而未能擇善而友,因為恐懼愛的失去而搞笑取樂於眾,因為恐懼而沒有愛的能力,更因為沒有愛的能力而恐懼被他人愛的太深,這著實是循環不止的悲痛。其實主人公徹底否定瞭自己真誠和善良的真性情,反去誇大瞭因為掩蓋自身真實而產生的恐懼。世上,也從沒哪個否定自我真實的人會具備包容和堅忍的品質。

人應該活的真實,活在不真實的面具下的靈魂,終究是含淚帶笑的恐懼和悲苦。真實的人才是最堅強的人。

點評:想象這樣一個作傢,一生以毀減生命為志業,從二十歲起五度自殺,終於在四十歲前瞭結生命;想象這樣一個作傢,畢生的寫作都是以自身為藍本,自傳體式的回憶貫串文本;想象這樣一個作傢,生前毀譽參半,死去近六十年還被不斷追憶,連忌日都成為節日…… 他就是太宰治,日本無賴派大師,在日本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並列戰後文學的巔峰人物。

《人間失格》是他的最後一部自傳體小說。纖細的文體中透露出極致的頹廢,毀滅式的絕筆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一個“充滿瞭可恥的一生”。人們“無論是喜歡太宰治還是討厭他,是肯定他還是否定他,太宰的作品總擁有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那筆下生動的描繪都直逼讀者的靈魂,讓人無法逃脫。” 因為,我們心中或明或暗,都存有懦弱的一塊,被他無聲地侵襲,無從回避。這世界原本就粗糙生動,無處安放細膩精致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