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就開始有瞭“中年危機”

2017-03-30 11:02:36

  25歲卻是中年人的幸福感

  說25歲是“中年”,並非空穴來風,這來源於澳大利亞的一項幸福感研究!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一項調查證實,人的幸福程度或生活滿意度隨年齡變化呈一條U型曲線,高峰處在15至24歲之間和75歲以後這兩個年齡段,而中年人的幸福感通常很低。所以從幸福感角度來說,24歲以後被引申為“中年”。

  按這樣界定,1992年出生的人,已經步入中年。網友紛紛“哀嚎”:剛剛錯過瞭早戀,就撞上瞭“中年危機”。

  聯合國官方微博對此予以證實:聯合國對於“青年”的定義是年齡介於15歲與24歲之間的群體。不過這隻是聯合國一種便於開展工作的劃分標準。聯合國青年議題論壇一些文件中有解釋——在很多國傢的法定含義裡,18歲才算成年人,在有的聯合國公約中,也將18歲以下的定義為兒童,但在有些非洲國傢和地區,15歲以上已經算青年。為瞭便於數字統計,所以聯合國才把青年的標準設定為15~24歲,沒有任何奚落取笑的意思,就像咱們中國古代,12歲以下是童年,12歲以上叫少年總角,20歲叫弱冠,就是青年瞭。

  發展心理學上也有一套劃分人類年齡結構的標準:17/18歲~35歲為青年期,35/40歲~60/65歲為中年期,60歲以上為老年期。

  世界衛生組織,透過對全球人體貭素 和平均壽命的測定,對年齡劃分標準作出瞭新的規定,將人的一生分為五個年齡段,即:未成年人0至17歲;青年人18歲至65歲;中年人66歲至79歲;老年人80歲至99歲;長壽老人100歲以上。

  調侃“中年”不過是壓力的釋放

  “中年”常和“危機”捆綁在一起,具象化為房子、票子、兒子“三座大山”壓迫下氣喘如牛的三四十歲的傢庭中堅力量。“中年危機”一般高發於39~50歲之間,可能經歷事業、健康、傢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的人生階段,因此這個年齡段的人可能面對更多的焦慮。

  從危機的特定來源看,顯然和25歲不搭界。 “很多25歲的人還沒離開象牙塔。從中國通常的受教育年齡來看,22歲大學部 畢業、25歲碩士畢業,仍是主流。這讓剛走出校園、甚至還沒走出校園就被冠以‘中年人’頭銜的年輕人情何以堪?”

  25歲的年輕人,可能剛畢業,可能還沒結婚,可能還在為房子奮鬥……如果形容這一代年輕人的感受,更多的應該是焦慮,而非危機。而調侃自己已步入中年,不過是他們對於年齡的一種敏感和介意,對於壓力的一種解嘲和緩沖。

  這正如現在自稱“寶寶”的人越來越多,“寶寶”們動不動就“心裡苦”、“有小情緒瞭”。顯然,調侃自己步入中年,其實是對年齡的一種敏感,對於壓力的一種釋放,是這一代年輕人所能共通的一種感受。

  要有危機感也要學會“裝嫩”

  初出象牙塔,步入兄弟 ,焦慮和迷茫不可避免。曹延筠主任指出,一方面,年輕人不應該將“年齡小”當作自己抗拒進入兄弟 ,排斥成人世界規則,拒絕承擔責任的理由。現在有一些年輕人,要麼隻會對現實做無謂的喟嘆,要麼對未來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而這些都不會沖掉自己的焦慮感。真正的改變,始於奮鬥,始於克服困難,始於尋找目標努力成長。

  另一方面,在奮鬥的過程中,保持童心,可以降低焦慮情緒,心理學上將之解釋為“退行”。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時,想一些原始、天真的事情,做一些童真趣事,可以緩解自己的焦慮。

  不僅如此,會裝嫩的人往往更長壽。《美國醫學會雜志·內科學卷》上一項報告表明,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可能死亡風險相對較低。相比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小的老人,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大的老人死亡風險要高出41%。這麼說來,心理年齡小,也是一種優勢。裝嫩裝嫩,裝一裝,可能就真的“嫩”瞭。

  總而言之,直面壓力的最好方式,就在於及時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現實,努力擺脫困局。站在25歲這個起點上,人生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