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6 21:17:43
西醫病因:
1.年齡在40~59歲為我國乳腺癌高發年齡組,約占全部患者的75%。
2.月經初潮小於12歲,閉經遲於55歲。
3.年齡超過40歲未婚、未孕或第一胎足月產大於35歲,產後未曾哺乳者。即乳腺癌發病的危險性隨著初產年齡的推遲而逐漸增高,哺乳總時間與乳腺癌危險性呈負相關。
4.有乳腺癌傢族史,其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5.一側乳腺癌患者,對側發病較正常人高.
6.患有慢性乳腺囊性增生病,伴乳頭狀瘤,且病理結構活躍者,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
7. 有多次X線胸部透視或胸片檢查史者,或乳腺區域接受過放射治療者,其乳腺所受射線劑量較大,而放射電離幅射與乳腺癌的發病亦有關。
8.曾患功能性子宮出血或宮體腺癌者,或長期應用雌激素及避孕藥者,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
9.絕經後顯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或甲狀腺功能低下者;是發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10.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脂肪飲食的增加,可以改變內分泌環境,加強或延長雌激素對乳腺上皮細胞的刺激,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其他如飲酒、吸煙、染發劑的應用等與乳腺癌的發病的關系尚不能肯定。
中醫病因:
認為乳巖的病因涉及內、外國兩個方面,而以內因為主。
1.內寒之氣,經虛血結《諸病源候論·卷四十·石癰候》中說:“有下於乳者,其徑虛,為風寒氣客之,則血澀結,……無犬熱,但結核如石。”說明乳巖亦有外來的致病病因素“內寒之氣”。
2. 七情內傷,肝脾不和《丹溪心法·卷五·乳癰》說:“憂怒鬱悶,昕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癢,數十年後,方為瘡陷,名 曰??巖”。《外科正宗·乳癰論第二十六》對乳巖病因的認識是:“又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瘍科心得 集》也有類似記載。《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乳巖》認為:“乳巖初結核隱疼,肝脾兩損氣鬱凝”。
以上均說明乳巖是由於肝氣不舒,肝鬱氣滯,鬱結傷脾,肝脾兩虛等七情內傷所致。總之,本病主要由於肝鬱氣滯,肝脾不和,經絡受阻,氣滯血瘀,瘀毒蘊結而成。
中醫病機:
乳腺癌的發病機理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不過,已知許多因素能影響乳腺癌的發生與發展,且乳腺癌是由多種致癌因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包括遺傳上的易患性、內源性激素的不平衡,致癌病毒及多種環境因素的作用。
1.病毒學說:人類的細胞中存在內源性腫瘤病毒基因的可能性,人的乳腺癌可能由病毒引起,但人類乳汁喂養作為病毒傳遞的途徑而產生的乳腺癌則尚未被證實。
2. 內分泌學說:大部分乳腺癌的發生與體內雌激素水平存在著密切關系,雌激素是乳腺發育的基本刺激素,也是乳腺癌的先決條件。乳腺受體受多種內分泌激素的作 用,如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生長激素、皮質激素、甲狀腺素及胰島素等,以維持乳腺的生長,發育及乳汁分泌等功能。雌激素中的雌酮和雌二醇對乳腺癌的發 病有直接關系,雌三醇和孕酮被認為有保護作用,而催乳素則在乳腺癌發展過程中有促進作用,但各種因素間的關系尚未完全明瞭。
3. 免疫學說:臨床有乳腺癌自行消退者充分說明免疫機理的抗腫瘤作用。雙側乳腺癌和多中心小葉原位癌其病灶和臨床表現不符,表明這些癌組織可能是被抑制而停留 在隱性狀態。乳腺癌病人在治療前血液循環中雖然有癌細胞,而病人能長期生存,說明免疫在起作用。某些經全乳切除而未加任何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原腋下可及的 淋巴結自然消失,這是由於減少瞭腫瘤抗原,而使免疫平衡傾向有利於宿主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