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比諸葛亮還出色的科學傢都有誰

2016-08-17 21:56:27

  三國的軍事醫學也有很多傳奇性的故事,最有名的,自然是華陀的故事瞭,他為關羽“刮骨療毒”,要用開顱手術為曹操治療“頭痛風”,這在傳說中都被帶上一層神奇色彩。史書記載,華陀是用一種叫“麻沸散”的藥作為麻醉劑,來進行外科手術的,《三國志》的有關記載,是人類文化史上關於全身麻醉術和腹部手術的最早記錄。這種神奇的麻沸散究竟是如何配制的,至今也還沒有真正搞清楚,有的人認為是以鴉片為主要原料,有的人認為是曼陀羅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戰爭的環境,外科手術不可能取得這麼大的進展。

  華陀還創立瞭最早的健身體操“五禽戲”,摹仿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用來怯病強身。今天武術裡的形意拳,什麼猴拳,蛇拳,鷹拳等等,很可能就是由此發展變化來的。還有現在風行的健美操,道理也是一樣的。關雲長“刮骨療毒”在小說中也說是華陀做的,史實上曹操殺華陀在前,關羽負傷事在後,“刮骨療毒”是另一位不知名的醫生做的,可見當時有本事的軍醫還不少。因為華陀有名氣,情節上又能前後照應,所以後世小說傢就把故事移花接木,安在他頭上瞭。

  此外,被後人尊奉為“醫聖”的張仲景也是和華陀同時代的人,不過他的名字在《漢書》而不是《三國志》裡,因此一般以他為東漢人瞭。張仲景是內科專傢,當時戰亂頻繁,疫病流行,“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對軍隊也有很大影響,曹操兵敗赤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士兵感染時疫的人太多,戰鬥力大受影響。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創立瞭一整套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中醫辨證診治的臨癥理論,至今仍被中醫視為法則。據說華陀看到這部書曾拍案叫絕,說:“此真活人書也。”是一部真正可以救活人的書。醫學的每一個重大進展,都是以無數生命為代價的。但是每一個重大進展,又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說到三國科技,人們總是推崇諸葛亮,史書也確實記述他非常重視科技,還親自發明創造,“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用今天的眼光看,他是一位一專多能的T型人才。從這一點看,他和兩漢以名物訓詁的見稱後世“漢學”大儒有著帶有根本性的差別。文革中有人以他為“法傢”代表,實際上“儒法兼用”才是後世能員幹吏的特點。

  其實,那時候最巧的還不是諸葛亮,而是曹魏的馬鈞,就是改進諸葛亮連弩的那個人,被譽為“絕世巧思”。他出身貧寒低微,卻聰明好學,肯於鉆研,發明改進瞭很多東西。有一次聽見人們議論說,古時候有一種指南車,失傳已久,恐怕不是真的,他卻認為原理是對的,也應該能造得出來,別人都不相信,經過幾天研究,他果然制造瞭一種制作出以齒輪傳動的一種指南車,這在行軍時是非常實用的。還有農業上使用的提水工具“翻車”,“令兒童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出更入,其巧百倍於常。”(《晉書·杜夔傳》)這在澆灌耕地上非常實用,至今仍在南方一些地方能夠看見的龍骨水車,恐怕就是翻車的後代。馬鈞還改進瞭織綾機,提高功效五六倍,使古代紡織技術有瞭一個突破性發展,這類機械直到解放前還可在一些偏僻的農村看到。還有水力推動的齒輪傳動玩具“百戲”。他的發明涉及范圍相當廣泛,真可謂三國時代的愛迪生瞭。說來他也是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受益者。這說明作為領導者,最重要的還是會用人,而不一定事必躬親,這一點上,似乎還是曹操更高明些。

  當然,曹操用人才,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華陀給曹操醫治頭痛,他想讓這位名醫老鄉作他的私人醫生,隻為他一個人服務,華陀不願意,他就就寧可殺害華陀。這還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霸道作風。馬鈞的很多項發明都失傳或無錢制造,如發石車,就是可以把石塊拋擲幾百步遠,以擊傷敵人的,是火炮的前身,也是掌管的官吏不撥給經費,不能投入實際應用,成為我國科技史上的憾事。

  競爭促進發展,戰爭更是一種特殊的,緊迫的競爭,關系著生死存亡的競爭,科技在這裡就是特殊的戰鬥力。一項新的科技成就,關系著數萬,數十萬以至數百萬,數千萬人的生命,所以必然要集中最優秀的人才,調動最先進的設備和充足的資金,在最短的時間內研制出來,投入應用。戰爭中或戰爭後,凡是能夠有利於生產、經濟發展的技術,設備,自然而然地會轉入民用途徑,繼續完善、改進。綜觀世界各國歷史,無不如此。三國科技給我們的啟示,恐怕就在此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