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奇文:馬雲骨髓裡有王陽明DNA

2016-08-17 22:24:08

  在第二部分,“王馬”之比較中,作者一開始就接連拋出一連串驚世駭俗的觀點: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 、雲計算 ......, 是真正把人的“善端”“良知”發掘 、呈現出來的科技杠桿。網絡“終端”的概念與孟子的“善端”概念或王陽明的“良知”概念可進行互證。互聯網電商“隨時隨地”的特性與王陽明所認同的“隨處體認”的宗旨可相互聯通。

  再一次,作者貼心地體察到瞭讀者難以置信的心情,特意在註釋中說明:盡管“終端”是物理概念, “善端”“良知”是倫理概念, 但兩者在獨立性、主體性、本根性這三個層面上, 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盡管“隨時隨地”是一種電商營銷模式, “隨處體認”是一種道德實踐過程, 但在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對象、以人為終極目標上, 兩者卻具有相似性。然而,對於如此非同尋常、聞所未聞地跨界比較,作者在說明中也隻是粗暴地給出結論,“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具有相似性”,並無論據或論證過程,似乎並不能讓人信服。

  “王馬”比較的第一層次是“主體意識之比較”。在作者看來,主體意識的覺醒是陽明心學和互聯網時代的共同之處。於是,作者開始分析互聯網帶來的變化:一是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和金融資本 ( Financial Capital) 的力量對比發生瞭變化。在網絡時代,人力資本變得更加重要。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 “ 互聯網思維 ”, 那就是 “人力資本主義 ” ( Human Capitalism) 。這一論斷和其中夾雜的英文概念再一次叫人摸不著頭腦,因為沒有註釋,所以無法瞭解是作者自己的體悟,抑或對西方理論的借用。

  第二層次“思維方式之比較”中,作者慷慨激昂地指出:原本必須依靠自律的道德自覺,如今再互聯網的世界裡,在各種高科技手段的輔助監督下,居然逐漸成瞭現實!至於互聯網世界裡何種高科技手段如何將道德自覺變成現實,作者也沒有說明。再有:如果我們可以把王陽明的思維方式概況為心物合一、知行合一 、聖凡合一的話, 那麼互聯網的營銷模式就是王陽明“心物合一”的最好詮釋, 阿裡巴巴的事業拓展就是“知行合一”的最好解讀,馬雲團隊的合夥人制度就是“聖凡合一”的最好實踐。(概況應為概括)且不論對王陽明思維方式的歸納是否準確恰當,把深奧的哲學概念簡單地與商業模式對應起來,恐怕難避生搬硬套之嫌。

  一個值得註意的現象是,該文的註釋條目很多都是在自我說明,對於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的內容很少註明出處。關於馬雲的內容籠統說明為“皆來源於互聯網”“馬雲語錄來源於彭征、高賀編著的《馬雲精彩語錄》”,而在談及王陽明生平事跡或引用其理論時,僅有一處註明瞭出處為錢明所編《王陽明全集》,顯然不符合學術論文撰寫規范。此外,僅僅在本文引用的極為有限的文本中就出現瞭5處明顯錯誤,比例之高也令人瞠目。並且,該論文與所屬基金項目“日本陽明學的特質與問題”也沒有任何關聯。

  分析至此,不難發現,這篇論文的學術性是難以令人信服的。那麼,將其發表的期刊“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究竟是什麼水平呢?據其在維普網上的官方頁面介紹,該刊物為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雜志之傢網提供的官網信息顯示,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綜合影響因子為0.170, 取舍稿件的標準是學術水平。

  該論文發表的具體過程不得而知,但或可從作者信息中窺見一些端倪。根據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網站介紹,第一作者錢明為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擔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兼職研究員,中國計量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等職務,學術成果豐富,著作等身。第二作者作者魯壵為中國計量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學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