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奇文:馬雲骨髓裡有王陽明DNA

2016-08-17 22:24:08

  對於阿裡巴巴的成功,馬雲可算是中國近代的一個傳奇。他的成功,不僅在決策上有更上進的思想,更是有人們少有的洞察力和發展嗅覺。而近日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1月刊收錄瞭一篇奇文,標題為“夢中的‘王馬’——對古今‘奇人’的對話與互證”(“對”前面疑似少瞭個“一”字。)。論文的作者簡介部分顯示,第一作者錢明,博士,教授,所屬機構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二作者魯壵,中國計量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學生。該論文屬於貴州省高校社科基地貴陽學院陽明學與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項目“日本陽明學的特質與問題”。

  學術論文取個聳動的標題吸引眼球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此文究竟奇在哪裡呢?這篇近9千字的雄文是這麼開頭的:2015年我們也想圓一個夢,一個關於“王馬”的夢。此“(王陽明) 馬( 雲) ”非彼“王( 健林)馬 ( 雲) ”非彼“王( 健林)馬( 雲) ”。(非彼“王(健林)馬(雲)”出現瞭兩次。)也就是說,這篇論文寫的是明代著名思想傢王陽明和當代知名企業傢馬雲跨越時空式的對話與互證。  

  作者顯然對讀者的吃驚早有預料,因此在文章第一段反復澄清,之所以將“表面上看實在無可比性可言”的二人“硬生生”捏合在一起,是因為“兩人的經歷、思維方式等有諸多可比性,兩人的價值對浙江乃至全國都有巨大的正能量作用”,之後又十分謙謹地表示,因為距離太遠,“不可比性要大於可比性”,所以在“夢中”對兩人進行比較,“用‘夢’來鏈接兩人的‘奇緣’。”

  在進入正式比較之前,第一段首先歸結瞭“王馬”二人的一個重要共同點,“奇人異象”。註釋中是這樣解釋的:王陽明與馬雲的外表都有幾份“異象”: 王陽明“兩顴棱峭,正面難肖”( 據徐沁《明畫錄》) ,而馬雲的臉部相貌極像三星堆青銅立人, 甚至有些外星人的模樣。(幾份應為幾分)。

  而在接下來的正文部分,作者從“王馬”之經歷、“王馬”之比較、“王馬”之價值三個方面讓二人展開瞭對話。全文核心觀點主要包括:王陽明、馬雲在出身、科考、創業、成名過程等方面有諸多共同點;王馬在主體意識、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方面有較大可比性;兩人的價值都體現在顛覆性創新與超時空跨越兩個方面。作者由此認為,這樣兩位“奇人”的超時空對話能夠達到“古今比較、啟迪當下的效驗”。

  盡管此文立論與人們一般理解中的學術論文有不小的出入,但據此就否定其價值不免武斷,一名幾百年前的思想傢、哲學傢、軍事傢與當代商業大佬究竟有沒有可能在學術層面上進行比較並帶來啟發,還是要看作者在行文過程中能否達到有理有據、邏輯自洽。

  在正文第一部分,作者匯集王、馬二人共同點如下:祖籍都是浙江紹興;都屬龍;都參加過三次科考/高考;都是30歲開始創業,王30歲開始在陽明洞講學,馬30歲創設海博翻譯社;40歲進入黃金時期,王40歲論《大學》宗旨,馬40歲創辦阿裡巴巴、淘寶網、支付寶等品牌;50歲達到人生巔峰,王50歲創立“致良知”學說,馬50歲成為亞洲首富;成名之後都選擇退而講學,王以社會化、平民化的講學授徒為理想歸屬,馬則選擇瞭教育、環境、慈善,並在“1015年3月25日,他回歸瞭自己的老本行———教師”(1015年應為2015年)。不過,作者在此處公正地指出,馬雲辦的湖畔大學跟現在那些動輒七八十萬的商學院相比雖然算是“良心辦學”,但28萬的學費還是跟王陽明的平民教育路線“相差十萬八千裡”。

  各方面事實列舉詳備之後,作者進一步論證瞭這些或可被視作巧合的“相似”背後的歷史必然性:明中葉以後王陽明及其弟子在杭州講學,奠定瞭杭州教育的基礎,而馬雲畢業的杭州師范大學,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年間的養正書塾,“也就是說, 馬雲所受的教育, 與明清時期的杭州書院教育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由此推論,“在馬雲的骨髓裡有王陽明的 DNA, 馬雲的成功,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王陽明基因轉換和重組的結果。”誠然,馬雲所受到的教育,以及杭州乃至中國文科生所受到的教育,未必與王陽明完全無關,但是作者並未提供任何證據說明王陽明對馬雲個人有普遍意義之上的特殊影響,因此似乎並不能推導出馬雲的成功與王陽明的影響之間的關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