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2:24:23
曹後目送心愛的孫子走上皇位,本來十分欣慰。但沒過幾天,她就蒙瞭——自己一手培養的孫子,竟和當年被仁宗冷落的王安石一拍即合,決意厲行變法。
此時,朝中還有不少“慶歷新政”的老臣。但是這一批人,已親身經歷瞭那一輪激進改革的痛苦和後來仁宗長期溫和路線的成效,所以,王安石更加激進的變法方案提出之後,反而得不到他們的支持。
宋神宗和王安石陷於空前的孤獨。
他們不得不另選一批新人。但這些人,或為鉆空子,撈油水,或為走捷徑,爬仕途。宋神宗他們把改革變成瞭一個“怪胎”——群臣反對,百姓也反對。
王安石喊出瞭石破天驚的“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掀開瞭一場關於“國是”的爭論。這場爭論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朝廷成瞭“一言堂”,容不得不同的聲音。
深居後宮的曹後,最擔心的就是“一言堂”。政令的改變,對國傢的影響是一時的;政風的改變,卻有無窮後患。她終於出面:“新法有其弊端,現在民間深怨青苗法和募役法,難道皇帝不該想想嗎?”動情處,她聲淚俱下。
政策上的勸說宣告無效,曹後轉而致力於人事問題,以此維系朝政的平衡,不至於出現向改革派一邊倒的情形。
1079年,在歐陽修、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因反對變法而被貶黜之後,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爆發瞭,蘇軾因詩中有不滿改革的句子而獲罪。
是年冬天,彌留之際的曹後,把宋神宗叫到病榻前:“當年仁宗在科舉考試中得到蘇軾、蘇轍兩兄弟,高興地對我說:‘皇後,我替子孫覓得瞭兩個宰相之才。’現在蘇軾入獄,你怎知不是仇人中傷呢?就算他的詩有所不妥,也隻是小過錯,不可傷瞭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
蘇軾由此得以保全。
與此同時,對已成眾矢之的王安石,曹皇後也叮囑神宗:“王安石的確有才學,可惜仇人太多,你若真愛惜人才,不如讓他暫時離京外任。”
言畢,曹後病逝於開封。
改革大幕落下瞭
曹後一生,經歷瞭北宋兩次變法。身為女子,她的角色的確受到瞭限制,但是,當一群士大夫為瞭確立自己的主張而大鬧朝廷時,深宮中的曹後卻能致力於保全雙方的精銳力量,為後世子孫留下一批聲名卓著的人才。這樣的遠見,讓後世無法忽視她對國傢長遠發展的貢獻。
六年之後,宋神宗也抱憾而亡。哲宗即位,祖母高後垂簾聽政。北宋沒有第二個曹後,高後不是一個具有寬大胸襟和冷靜頭腦的人,她全面否定瞭王安石變法,變法大臣一律被貶。後來,哲宗親政,叛逆的小皇帝又全盤反對祖母,要全面恢復王安石新政,但北宋也沒有第二個王安石。一來二去,北宋朝廷上再也聽不到不同的政見,隻有不斷加深的黨爭和一遍一遍被修正的“國是”。
亡國的鐘聲,已經慢慢敲響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