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2:24:23
那是個不尋常的夜晚。
1048年正月十八,宋仁宗正在皇後寢宮裡休息,一聲淒厲的慘叫撕碎瞭夜空。侍衛叛亂、闖進後宮殺人瞭!這讓習慣瞭文治的仁宗皇帝多少有些緊張,倒是曹皇後先鎮定下來,吩咐嚴守宮門,保護仁宗,又派心腹去調救兵、預備救火——這一點非常聰明,正是她的預見,叛賊們縱火燒宮的計劃流產瞭。
這一夜之後,曹皇後在史書上留下瞭生動的形象。
第一次變法的旁觀者
宋仁宗有三個皇後:第一個郭皇後是“包辦婚姻”,垂簾聽政的太後一死,他就找個理由把皇後廢瞭,第三個是深受寵愛的張貴妃,不幸早亡,仁宗思念之下追封為後;而真正陪伴瞭他大半個帝王生涯的,是第二任皇後曹氏。
在北宋,許多皇後和妃子系出平民。曹皇後的出身,可以說是非常高貴瞭——她是北宋開國名將曹彬的孫女。大多數時候,她溫柔簡樸,最喜歡的活動是帶著宮女妃嬪,在宮裡種點莊稼,采桑養蠶。唯有“夜半平宮亂”,才顯示出她將門之女的非凡膽識,令宋仁宗大為佩服。
有個顯赫的娘傢,對皇後來說,未必就是好事。外戚幹政,是所有帝王都小心提防的。曹皇後飽讀史書,不願重演歷代皇後傢族的悲劇。終其一生,不單獨和娘傢人見面,連對親弟弟曹佾也不例外。冊封皇後的當天,她的叔叔曹琮上奏,辭謝皇帝的封賞:“我既然成瞭皇後的親屬,就不應該再受恩典瞭。”另一個親戚曹儀也自請辭去軍職。
在朝廷,曹傢沒有一個高官,在後宮,皇後沒有爭過一次寵。張貴妃仗著得寵,越禮提出要借皇後的儀仗出遊,而曹皇後並不介意。得意忘形的張貴妃回宮後向仁宗炫耀,仁宗十分生氣,狠狠地訓斥她擾亂禮儀。
可一旦涉及到國傢問題,曹皇後就十分主動。“夜半平宮亂”過後不久,閏正月十五,仁宗興致勃勃,想在宮中再張一次燈,重溫“燈火闌珊處”的元宵氣氛。而曹皇後覺得這樣做一來鋪張浪費,二來百姓會有閑話,於是便據理力爭,再三勸阻,讓仁宗取消瞭計劃。多年以後,她對孫子宋神宗回憶這段皇室夫妻的生活時,說道:“我以前聽到瞭民間的疾苦,一定會告訴皇帝,仁宗皇帝聽瞭我的話,也常常會頒發赦令。”
轟轟烈烈的范仲淹“慶歷新政”,在宋仁宗的支持下開始瞭。此時,曹皇後提出過一些反對意見。但總體上,她保持瞭一個旁觀者的清醒。大變法帶來的人心動蕩,新黨和舊黨的激烈論爭,丈夫作為皇帝如何駕馭朝局,這一切她都看在眼裡,成為日後她極力糾正宋神宗變法的經驗之源。
脆弱皇權的保護者
1063年,仁宗去世,英宗繼位。
然而,這一次皇權交接,並不像表面看到的那麼順利。仁宗無子,繼承人空懸多年,皇族和大臣暗潮湧動,各有人選。自幼被曹皇後領養在宮中的趙曙,一直徘徊在太子位置的邊緣。即使仁宗晚年,決意立他為儲,可其位子也並不穩固。英宗趙曙在惴惴不安中登基,隨時可能動蕩起來的政局,卻因為兩個人得以平穩過渡。
一個是宰相韓琦;另一個,就是剛剛升為太後的曹氏。
仁宗死時,曹皇後就在他身邊。眾人嚎啕大哭,她忍淚而起,下令封鎖死訊,宮廷上下都裝做仁宗在世的樣子。
這個秘密一直保守到第二天天亮,韓琦奉命進宮。兩人安排好一切,才公佈仁宗駕崩、英宗即位的消息。
但事情還沒完,英宗就病瞭。
這個在皇宮中戰戰兢兢十餘年的新皇帝,終於不堪長期心理壓力,精神失常瞭。仁宗大殮當天,他神智不清地呼號奔走,不能成禮。韓琦沒有辦法,隻得向曹後建議垂簾聽政,主持大局。
與很多垂簾聽政的太後不同,曹後深受丈夫的影響,“天下計不從一人出”。大臣有疑而不決的事請她定奪,她會召集眾人商議。垂簾,對曹後來說不是一種權力,而是一種責任。
垂簾一年,朝政井然,兩朝交接平穩渡過。英宗康復後,她才得以還政,重新隱居深宮。
第二次變法的平衡者
縱觀北宋歷史,後宮女性真正發揮政治作用,都是在成為太後之時。
身為母親,曹後是悲傷的。英宗在位四年,就一命嗚呼,短暫得讓人覺得曹後所有的努力都像是徒勞。然而,英宗皇位的確立,為年輕銳進的宋神宗鋪好瞭一條路。神宗是英宗的獨子,沒有競爭當繼承人的壓力,又得到瞭祖母的悉心栽培,他心中有萬張藍圖,渴望創造一個盛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