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2:40:17
李有才的傢庭現狀
由於傢境並不富裕,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很多村民都在山下蓋瞭房子很久之後,李有才傢裡才有瞭在山下如今居住的地方蓋房子的能力,然而蓋那三間小瓦房的中間卻不時就沒錢瞭,後來在借瞭債之後,才將房子修整得可以勉強入住。然而在山上住瞭幾十年的李有才不願意到山下居住,他不顧眾人的勸說,一個人繼續住在他和趙樹理曾經住過的老房子裡,一直到1991年臨去世前也不曾離開。
李有才唯一的孩子李德勝生於1950年,之所以取名“德勝”,李有才認為:“共產黨勝利瞭,我兒子也出生瞭,所以叫得勝”,於是取諧音“德勝”。李德勝的女兒李秀芳說,李德勝繼承瞭父親性格裡面正義、為公、不屈的秉性,事關村民福利的事情都樂意出頭,不惜得罪任何人。
作為村民代表,李德勝常常顧不上傢裡的事情,一切事情都要靠多病的妻子來做。李德勝的妻子身體一直不好,在兩個孩子尚在上學的時候,這樣的身體素質對於一個剛剛達到溫飽的農民傢庭來說,無疑是災難,加上李德勝光為村民忙活,傢裡的光景就更不如別人瞭。李有才貧困一生,總算將三間房子紮在瞭交傢溝這個通瞭電的村子裡,但之後再沒有多大的變化。李德勝的妻子不能從事重體力活兒,兩個原本成績非常好的女兒不得不在初中沒有畢業的時候輟學回傢。
二女兒李秀芳回憶,當初畢業之後,尚不滿18歲的她隻好去榆次給人當保姆,用一點微薄的收入補貼傢用。由於輟學,李秀芳早早結瞭婚,今年25歲的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瞭。在這個用打工賺來的錢蓋起的僅20平方米得磚瓦結構房裡,李秀芳抱著她剛出生的女兒和記者交談:“傢裡還是窮。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賺錢。土地隻有那麼多,勉強糊口,要過日子還得出去打工。”這個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村子裡,幾乎傢傢都在溫飽線上掙紮。
李秀芳的母親說:“要不是當年農業學大寨修的那些梯田,這裡的人可真是活不下去瞭。”整個村子的口糧完全依靠這400畝人工制造的梯田。其他的要花錢的地方,就隻能靠山裡的野花椒、柿子、核桃、金銀花等原生態農產品瞭。“這些根本賣不瞭多少錢。李有才不在瞭。他在的話把這些編成快板,給村裡宣傳宣傳。”村民說。
李德勝上過幾年學,由於傢裡貧困,小學沒有畢業就不能讀書瞭。但是他利用有限的知識讀瞭很多書,也嘗試過寫作。他自己創作的《趙樹理和我的父親李有才軼事》,用圓珠筆寫瞭300頁稿紙,最終整理出滿滿當當的41頁,還用白紙做瞭目錄和封皮。他自覺文化水平不高,曾經將書稿交給當地一位學者,請學者修改,最終因為上訪的事情而沒有瞭結果。現在的書稿仍然放在李德勝的傢裡。那位學者對他書稿的評價是:“這個東西,能不能當史料用,是一回事,但對他一個農民,很不容易。”
目前熱心李有才的似乎隻有李德勝瞭。包括李秀芳在內的李有才的第三代,已經對這本書不聞不問瞭。而且李秀芳自己也說:“我並沒有看到過《李有才板話》,我也沒有條件看這些東西。”據介紹,整個村子隻有老支書有一本線裝的《李有才板話》,其他人,看過的都很少。60歲的村民老何是為數不多的看過這篇小說的人,他的印象是:“似乎說的都是跟前的事,但是又說不清說的是誰。”老支書何甫生說:“這裡面有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
如今的交傢溝和原先的李傢巖已經合並,成為一個村子,再過幾年,待李傢巖的老夫婦不在的時候,趙樹理和李有才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就要被大山淹沒在荒草和樹林中間瞭,如同他們一起締造的輝煌一時的山藥蛋派的文學帝國,將一起被歷史吞噬。而他們的合作,在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上留下的這段佳話,將會和大山一樣永恒。
以上是中國網講訴小二黑的故事,想瞭解更多信息,敬請關註中國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