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托塔天王”為何是唐大將李靖

2016-08-17 22:44:47

  考察歷史人物,須拉扯上唐初軍事傢李靖。龍門造像時,他去世不久,這裡的托塔天王塑像絕對不會指他。《西遊記》把托塔天王說成是他,當然需要充足的理由,那便是他具有傑出的軍事才幹。

  李靖原名李藥師,雍州三原(今陜西省三原縣)人,晚年被太宗封為衛國公。他從小便有文武材略,受到身為名將的舅舅韓擒虎的誇獎:“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他一生打過很多仗,體現出高超的軍事才幹。

  李靖的經歷

  唐朝建立後,著手統一全國,到武德四年(62 2 ),平定南方割據勢力的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前此,李靖曾受命前往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安輯蕭銑,這時,向唐高祖進呈平定蕭銑的十條計策。高祖采納,任命宗室趙郡王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征發巴蜀士兵執行任務,考慮到李孝恭沒有軍旅經歷,就任命李靖攝行軍長史,全權處理軍事,統轄十二總管,從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沿長江而下;高祖同時部署三支偏師從其他方向配合作戰。  

  九月,秋雨連綿,江水暴漲。蕭銑認為三峽四百裡間水勢湍急,李靖不至於冒險行船,於是沿江不設兵防備。李靖決定出其不意,率軍出發。諸將都請求暫停行動,等天晴水退再說。李靖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傢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征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5]李孝恭同意。兩千多艘戰艦順流而下,占據荊門、宜都二鎮,進入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蕭銑的部將文士弘率數萬精兵屯駐清江,李孝恭打得他大敗而逃,繳獲戰艦三百餘艘,斬首及淹死者將近一萬。文士弘糾集殘兵敗將再來戰鬥,又被打敗。當地總管蓋彥舉以五州之地投降唐朝。唐軍逼近江陵。

  武德六年(623),投唐後被任命為淮南道行臺仆射的輔公祐在丹陽(今江蘇省南京市)發動叛亂,稱帝建宋。高祖詔令李孝恭為元帥、李靖為副元帥,統領七總管兵力,前往鎮壓。輔公祐派軍赴當塗(今安徽省當塗市)阻擋唐軍,由馮惠亮、陳當世指揮舟師三萬屯守博望山,陳正通、徐紹宗指揮步兵、騎兵三萬屯守青林山,在長江江面橫拉一道鐵鎖遮斷航線,在當塗修築月城(又叫甕城,城門外用作障蔽的半圓形小城),廣袤十餘裡。

  唐軍逼近,馮惠亮等軍堅壁不戰。李孝恭派兵絕其糧道,馮惠亮等軍缺糧,來襲擊李孝恭軍營,李孝恭也堅壁不動。第二年,李孝恭集合諸將討論對策,諸將認為:“惠亮、正通並握強兵,為不戰之計,城柵既固,卒不可攻。請直指丹陽,掩其巢穴,丹陽既破,惠亮自降。”李孝恭傾向於采納這種意見。

  李靖不同意,說:“公祐精銳,雖在水陸二軍,然其自統之兵,亦皆勁勇。惠亮等城柵尚不可攻,公祐既保石頭(城),豈應易拔?若我師至丹陽,留停旬月,進則公祐未平,退則惠亮為患,此便腹背受敵,恐非萬全之計。惠亮、正通皆是百戰餘賊,必不憚於野戰,止為公祐之計,令其持重,但欲不戰以老我師。今若攻其城柵,乃是出其不意,滅賊之機,唯在此舉。”[5]李孝恭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出弱兵攻打敵軍營壘,集結精兵嚴陣以待。

  弱兵失敗逃回,敵軍追過來,精兵出擊,重創敵軍。李孝恭、李靖乘勝追趕,轉戰百餘裡,摧毀瞭敵軍的所有營壘,敵軍傷亡萬餘,馮惠亮、陳正通逃走。李靖率領隊伍率先抵達丹陽,輔公祐驚恐萬狀,棄城逃跑,途中被抓獲,送丹陽處死,江南皆平。

  武德八年(625),頡利可汗率領突厥十萬大軍寇掠山西,高祖部署幾支唐軍前往抵禦,諸軍不利,有的甚至全軍覆沒,隻有李靖統領的江淮兵一萬人沒受損失。

  貞觀三年(629)十一月,太宗決定反擊突厥,李靖時為兵部尚書,被任命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節度李世責力、柴紹、薛萬徹等行軍總管,一共十多萬兵力,分四道出兵。頡利可汗的牙帳設在定襄(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境內),李靖率領驍騎三千,從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出其不意,直趨定襄南面的惡陽嶺。

  頡利驚慌不已,說:“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而至。”次年正月,李靖攻破定襄,頡利倉皇逃遁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別部唐軍也取得輝煌勝利。在唐軍的沉重打擊下,頡利十分恐懼,遣使入朝謝罪,請求舉國內附,自己來長安居住。二月,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等人赴突厥宣慰,李靖領兵迎接頡利。他同李勣會合於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相互商議道:“頡利雖敗,其眾猶盛,若走度磧北,保依九姓(回紇部落),道阻且遠,追之難及。今詔使至彼,虜必自寬,若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往襲之,不戰可擒矣。”李靖把這一決定告訴將軍張公謹,張公謹說:“詔書已許其降,使者在彼,奈何擊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