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托塔天王”為何是唐大將李靖

2016-08-17 22:44:47

  大傢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托塔天王”李靖竟然是唐代著名軍事傢李靖,那麼李靖是如何當上“托塔天王”的?帶著疑問,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吧!

  李靖在《西遊記》中的傳說

  明代神話小說《西遊記》說:玉帝授予孫猴子弼馬溫職務,孫猴子嫌官小,一怒之下,反下天宮。玉帝決定擒拿他,托塔天王李靖及其子哪吒三太子請求執行任務,二太子木叉也參加戰鬥。托塔天王是天界的最高軍事長官,調動四大天王和二十八宿出戰,部將有巨靈神、魚肚、藥叉等。這些說法來源於兩個方面:佛教神話和歷史人物。

  考察佛教的神話的軌跡

  考察佛教神話,有這樣一條發展軌跡:唐高宗執政初期,在洛陽龍門石窟造像,盧舍那佛像的左側便有托塔天王的形象。這是毗沙門天王,即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天王在民俗中有廣泛的信仰。唐太宗時,僧人道宣在長安西明寺行道,半夜跌倒在臺階上;冥冥中一位少年前來扶持,自稱:“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哪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卷 2 4《道宣傳》)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於闐(今新疆和田縣)政權歸附唐朝;高宗上元二年(675)在當地設置羈縻府,命名為毗沙都督府,歸安西都護府(駐今新疆庫車縣)管轄。這樣,人們容易把毗沙門天王附會為毗沙都督府的天王。

  佛教神靈引進戰爭

  把佛教神靈引進戰爭中,在唐代由來已久。武周神功元年(697),契丹大舉入寇,武則天一方面派軍隊迎戰,一方面敕令華嚴宗僧人法藏在神都洛陽“依經教遏寇虐”。法藏建立 2 2 面道場,設置觀音菩薩像,行道作法。幾天後,契丹軍隊所見的武周軍隊便成瞭“無數神王之眾”,又見“觀音之像浮空而至”,因而軍心大亂,被武周打敗。武則天下敕表彰法藏,說:“薊(原誤作蒯)城(今北京市) 之外,兵士聞天鼓之聲;良鄉縣中,賊眾睹觀音之像。醴酒流甘於陣塞,仙駕引纛於軍前。此神兵之掃除,蓋慈力之加被。”

  唐玄宗時期對佛教的發揚

  唐玄宗時期,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三位印度僧人來華,創建密宗。不空譯出《北方毗沙門天隨軍護法真言》、《北方毗沙門天隨軍護法儀軌》,以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等多種典籍。他被邀請介入唐朝的戰爭,不再勞駕大慈大悲的觀音,而是請出毗沙門天王。

  當時流傳兩種說法,一種是:吐蕃等國連兵侵犯於闐,夜間看見毗沙門天王顯聖:“金人披發持戟行於城上”。於是,“吐蕃眾數千萬悉患瘡疾,莫能勝”。毗沙門天王化出成群黑鼠,咬斷吐蕃的弓弦,致使“吐蕃扶病而遁”。另一種是:吐蕃侵犯安西,玄宗收到當地官府求救的奏表後,認為安西離長安一萬二千裡,救兵八個月才能到達,來不及解救。

  有人建議請不空在長安設壇作法,請出毗沙門天王解救。玄宗執香爐,不空念《仁王密語》十四遍,[ 2 ]卷 2 《不空傳》忽然看見面前出現一位甲士,不空說:“天王差二子獨領健兵救安西,來辭陛下。”後來安西報告說:“城東北三十裡雲霧中見兵人,各長一丈,約五六裡。至酉時鳴鼓角,震三百裡。停二日,康居等五國抽兵,彼營中有金鼠咬弓弦、弩、器械並損。須臾,北樓天王現身。”玄宗於是詔令各地建置天王廟,塑造“身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的形象;軍隊制作天王形象的神旗,出軍時以《祭毗沙門天王文》加以祭祀。祭文說:“毗沙天王……作鎮北方,護念萬物,蕃眾悖逆,肆以誅夷。……寶塔在手,金甲被身。……五部鬼神,八方妖精,殊形異狀,襟帶羽毛,或三面而六手,或一面而四目,目真顏如藍,磔發似火,牙嵯岈而出口,爪鉤兜而露骨,視雷電,喘雲雨,吸風飆,噴霜雹。其叱吒也,豁大海,拔須彌(山),摧風輪,粉鐵圍(山),並隨指呼,咸賴驅策。國傢欽若釋教,護法降魔,……天王宜發大悲之心,軫護念之力,助我甲兵,戮彼兇孽。”

  安史之亂以後更加乞靈佛教

  安史之亂爆發,唐廷平叛十分吃力,更加乞靈於佛教。唐肅宗時,僧人惠幹為《仁王經》作集解,請王維代為撰表進奉朝廷,“俾廓妖氛,得瞻慧日,三千世界,悉奉仁王,五千善神,常衛樂土。”[4]唐代宗時,叛臣勾引吐蕃、回紇入寇。為瞭退敵,代宗一方面組織軍隊抵禦,一方面派人化裝成菩薩、鬼神,以音樂和儀仗隊引導,百官在光順門迎候,將皇宮所藏《仁王經》分送資聖寺、西明寺,請不空置百尺高座講經,自己到現場行香禮敬。這些活動無疑會對毗沙門天王信仰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西遊記》成書時,已經過漫長的造神過程,托塔天王由毗沙門變成李靖,毗沙門等四大天王屈居其下,那吒成瞭第三子,第二子取名木叉。這類情況在民俗學中司空見慣,不必認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