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23:14
現在的廣告是都是為瞭達到品牌的推廣效應。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有廣告詞瞭,比如《水滸》裡的“三碗不過岡”。一個醒目的廣告語。能讓自己商品更好的推銷。下面就讓我看看宋朝的廣告是什麼樣子的。
市井傳奇:小商販策劃兩季廣告詞引轟動
假如你是大宋王朝汴京街頭一個賣熟食的小販,每日裡挑著擔子在大街小巷經營生機,想要在這中世紀世界最大都市裡賺一份好生意,你該拿什麼來標新立異呢?你沒有武大郎那樣驚世駭俗的身材來吸引人買你的炊餅,也不能接近蘇大學士蘇東坡這樣的創意文人,讓他們為你的產品寫詩作賦,隻能靠著你的吆喝來吸引眼球和耳朵,你該吆喝什麼呢?而且,就算有大才子為你寫廣告詞,但那些廣告詞受詩詞格律的限制,每一個段子至少有二十個字,念起來也稍嫌麻煩,不適合吆喝。
“虧便虧我也”
這可真是個傷腦筋的事。不過,大宋王朝的商業子民會演繹蘇軾、陸遊、李清照之外的傳奇,他們的吆喝照樣能創造商業奇跡。
據《雞肋篇》記載,宋哲宗時期的京城裡,有一個賣環餅的哥們,環餅是啥?我不知道,當時的汴梁市民也不太清楚,怎麼才能推銷給大傢,這哥們有個創意,他的廣告詞裡既沒有產品介紹,也沒說這東西有多麼可口,或者能滋陰壯陽美容減肥,這哥們隻是挑著擔子,一臉惆悵地,長長地嘆息:“虧便虧我也。”
好一個“虧便虧我也”,五個字,分明向市民喊出一種效果:哥吆喝的不是餅,哥吆喝的是一種寧肯虧瞭自個也要將好產品推介給大傢的境界。好廣告詞點到為止,千萬不要加上什麼“揮淚大甩賣,最後三天”之類的累贅,每日裡就吆喝著“虧便虧我也”這五個字,為什麼虧,不作任何解釋,留給消費者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虧的是什麼?是產品太好但價格賣得太低?不解釋,一切盡在吆喝中。
“喂,賣餅的,到底虧瞭你什麼?買兩個試試看。”汴梁市民懷著好奇心爭相去購買環餅,一吃,果然不錯,於是消費者也把這句廣告詞傳開瞭:吃過那個“虧便虧我也”餅沒有?還蠻不錯的。說不定市民還會把它當成口頭禪,在日常生活中吃虧之後,會模仿熟食小販的口氣說一句:“虧便虧我也。”廣告語成瞭日常用語,那就是成功的標志。
分析小販的策劃心理,應該是將商傢擺在受損者的地位,引發消費者的同情,在此基礎上擴大銷售量。
蘇軾的食品廣告詞
這位哥們的心思還不止於此,他還會利用當時的社會形勢和社會心理,為自己的買賣加碼。當時有一位皇後被廢,冷落在瑤華宮裡。這哥們消息靈通,於是每天挑著擔子在瑤華宮前晃悠著,一聲比一聲淒慘地吆喝:“虧便虧我也。”廣告詞裡又增添瞭宮怨的色彩,成交量再度上漲。不過,這位小販很快攤上事瞭,攤上大事瞭,開封府的人懷疑他是廢後的親戚,於是抓去審,倒沒什麼其他動機,無非想多賣兩個餅,於是釋放,但還是吃瞭一百殺威棒。
這哥們很快將以上事件炒作成廣告,他策劃出第二季廣告詞,每天挑著擔子在街上一瘸一拐地吆喝:“待我放下歇則個。”讓我放下擔子歇一歇,為什麼?分明是向廣大消費者散播一個信息:賣環餅的那哥們被打慘瞭,大夥可憐可憐,多買幾個餅。於是,“人莫不笑之,而買者增多。”此番博取的是同情。前後兩句廣告詞,都將商傢置於受損者的地位。而且,後者相對於前者而言,有第二季承繼第一季的味道,避免瞭單調,有連續感。
蘇東坡會制作廣告語,這是大傢都知道的。例如他在海南的時候,為隔壁老媽媽的餅寫的廣告詞:“纖手握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美女的纖纖玉手揉出來的好餅,用碧綠的油煎出嫩黃的餅色,讓人艷羨。蘇大學士用纖手引起想象,用色調引起食欲。不過,我個人認為,如果大宋王朝要設一個最佳廣告詞獎,非“虧便虧我也”的莫屬,蘇大學士的廣告詞稍嫌囉嗦,同時對普羅大眾來說也難記憶一些。
名人效應:
和蘇軾有互動也能炒作成賣點
蘇軾是文學傢、書法傢,但從來沒聽說過他老人傢是制墨專傢,不過,畢竟是名人,隻要產品和他沾點邊,一定會賣得好。
據葉夢得的《避暑錄話》記載,話說大宋宣和年間,有個叫潘衡的生意人,在江西一帶賣墨。潘老板賣墨的招牌就是:蘇軾。他手裡頭有這麼一個故事,說他當年曾和蘇大學士在海南時遨遊墨海,深受蘇大學士賞識,於是傳授以制墨秘方,我賣的這些墨,都是按照蘇大學士的秘方做出來的,“自言嘗為子瞻造墨海上,得其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