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巾幗是什麼意思 巾幗的由來

2016-08-17 23:24:04

  說到巾幗,大傢都知道把女中豪傑成為“巾幗英雄”。在古代巾幗可不是形容女英雄的意思哦。那麼巾幗是什麼意思?巾幗的由來是什麼?帶著疑問,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瞭解下吧。

  "巾幗"的由來

  “巾幗”由來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把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發絲制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制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制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釋源:《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裴松之註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詞語說解

  說解:幗,婦女頭發上的飾物。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頭發上的裝飾物。諸葛亮派人給司馬魏送去巾幗,意謂司馬懿如同婦人。後以“巾幗”為婦女的代稱。

  巾幗是古人使用的一種首飾,寬大似冠,高聳顯眼,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新穎式樣,外緊裹一層彩色長巾而成。這種冠飾,戴在頭上,罩住前額,圍在發際,兩側垂帶,結在項中,勒於後腦。既不是於發式,也不同於裹巾,而且可以隨時取下(如脫帽),也可隨時戴上(隻需系緊側帶)。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瞭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夜讀拾得錄(101)·千慮一失》一文中,提到諸葛亮送給司馬懿一頂巾幗,就是譏諷司馬懿像個女人,不敢與蜀兵交戰。司馬懿當然受不瞭如此激將,但他並沒有中諸葛亮的圈套。在漢代,宮廷貴族夫人戴幗,還算做一種禮儀。因而,巾幗遂成瞭婦女的代稱。宋代抗金女將梁紅玉;近代民主革命傢秋瑾,人贊她們是巾幗英雄、巾幗豪傑,意義就十分明白瞭。漢墓出土頭戴巾幗的哺乳婦女陶俑

  巾幗不易保存,後世早已棄用。長期以來,人們能知此詞,卻未曾見過實物形狀。四川彭山崖墓發掘出土一件攝裳行走狀的女俑,頭上戴著如冠的首飾,罩在前額,勒於後腦,形象完整,這就是巾幗。另有漢墓出土的一件哺乳婦女,頭戴巾幗,也很美觀。

  中國古代第一巾幗英雄

  如果是按照歷史排應該是婦好,商朝著名女將。名好,“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商王武丁之妻。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曾統兵1.3萬人攻羌方,俘獲大批羌人,成為武丁時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參加並指揮對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戰,著名將領沚?、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對巴方作戰中,率領沚?佈陣設伏,斷巴方軍退路,待武丁自東面擊潰巴方軍,將其驅入伏地,予以殲滅。是為中國戰爭史上記載最早的伏擊戰。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的商代,婦好還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為武丁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曾率兵鎮壓奴隸反抗鬥爭。竭心盡力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和特權,深受武丁寵幸,被封於外地,擔負守土、從征的重任。

  巾幗不讓須眉出自

  巾幗不讓須眉源自樂府詩木蘭從軍記!

  木蘭從軍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日漸強大,他們經常派兵侵擾中原地區,搶劫財物。北魏朝廷為瞭對付他們,常常大量征兵,加強北部邊境的駐防。

  木蘭從軍講的是當時一位巾幗英雄的故事。木蘭據說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料理傢務。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衙門裡的差役送來瞭征兵的通知,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父親年紀老邁,又怎能參軍打仗呢?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於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不舍得女兒出征,但又無他法,隻好同意她去瞭。

  木蘭隨著隊伍,到瞭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現,故此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地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敢脫衣服。作戰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沖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贊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