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學習英語的 口誦筆譯漢語註音

2016-08-17 23:23:42

  語言是一科很難得學科,而對於英語這門學科很多人都學不好。不過現在又很多科學的方法讓人們更好的學習英語,如果追溯到古代,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學英語的嗎?下面就跟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吧。

  曾國藩的次子曾紀澤就將這種用漢語註音學習法發揚至極。《翁文恭公日記》記載:“詣總理衙門,群公皆集。未初,各國來拜年。餘避西席,遙望中席,約有廿餘人,曾侯與作夷語,啁啾不已。”

  莎士比亞曾在《哈姆雷特》中深情吟誦: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現在中國人也要高聲吶喊:Tolearn or not to learn, that’s aquestion!中國人對於英語的復雜情結已然在教育戰線上愈演愈烈。清末以來,英語學習在基礎教育階段中的地位越來越突顯,另一方面,加強母語教育、減少英語學習負擔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香港在大學推廣英語教學,北京將縮減高考英語的分值。學還是不學?抑或是怎麼學?除瞭李雷和韓梅梅的故事外,英語學習還應該包含更多的內容。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大英帝國特使——馬戛爾尼伯爵曾奉命覲見乾隆皇帝,請求互通商貿,卻吃瞭閉門羹,無奈悻悻而返。走時,馬戛爾尼拋出一句狠話:“中國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瞭;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失望與諷刺之情溢於言表,果不其然,半個世紀後,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人終於用堅船利炮轟開瞭中國的大門,英吉利的商品、貨物和資本像潮水一樣湧入中國。隨之而來,當然還有英語。

  皇族:九五之尊“壓力山大”

  清廷的自大與保守,讓世人詬病不已。但在大清國二百多年的基業中,有2.5位皇帝曾大膽地張開雙臂擁抱歐羅巴文化。前者是一手締造“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其次是在積貧積弱的國運中試圖通過“戊戌變法”來扭轉時局的光緒皇帝,剩下的半個皇帝就是“亡國之君”宣統瞭。

  康熙在與俄國進行《尼佈楚條約》的談判中,逐漸意識到精通俄語與拉丁語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後,於1708年設立“內閣俄羅斯文館”,讓八旗子弟“專習俄羅斯文字,以備翻譯”。到雍正年間,又從四譯館中分出“西洋館”,“招滿洲青年專修拉丁文”,以《華夷譯語·拉氐諾話》作為教材。《華夷譯語》本是洪武年間官方編纂的一部蒙漢對譯辭書,後來逐步擴充收錄語種,成為中國近代早期的外文譯漢文的官方辭書。可笑的是,《華夷譯語》沿襲瞭歷史上漢譯佛經的體例——外文詞條都是以漢文註音,如“Don'tanswer at random”註音為“洞脫,唵五史為,阿脫,而藍道姆”,教學效果也可想而知瞭。

  兩個世紀後,康熙的八世孫光緒皇帝就聰明多瞭。極具維新思想的光緒英語學習熱情很高,每日清晨四點就開始上課,在閱讀和寫作方面都表現出相當的悟性,但口語卻糟糕至極。他計劃用英語做新年獻詞,並致函各國公使。無奈,公使們不給面子,紛紛婉言謝絕。雖然不得已身為“傀儡”,但這位思想開明又頗具叛逆精神的青年單單是敢於以身作則、帶頭學英語的膽識就值得人們稱贊。他以九五之尊帶頭學習“嘔啞嘲哳難為聽”的“蠻語”,提高瞭英語在宮中的地位,紫禁城內很快掀起瞭學英語的時尚,就連慈禧老佛爺最後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瞭。

  1917年6月,張勛率領五千辮子兵在北京擁護溥儀復辟。雖然復辟鬧劇很快消停瞭下去,但是小皇帝的教育問題卻被提上瞭議事日程。李鴻章之子李經邁適時向小朝廷推薦蘇格蘭人莊士敦擔任帝師,教授溥儀英語。溥儀對英語學習抱有極大的興趣,第一年主要學習英文單詞和一些淺顯的口語對話,用的課本是《英文法程》;隨後開始讀《伊索寓言》、《金河王》、《愛麗絲漫遊記》以及許多英文的短篇故事和西洋歷史、地理;莊士敦還會把日常用語、童話、成語故事和很多儒傢經典名言翻譯成英文,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溥儀的英語水平進步很快,最後能用英語翻譯《四書五經》,莊士敦相當滿意。幼年時的英文學習,給溥儀打下瞭良好的英文基礎。1945年東京審判時,溥儀面對法官的英文質詢,對答如流,不需要戴同聲傳譯的耳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