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入仕後為何還要學習 前秦每20官員配1位老師

2016-08-18 22:55:43

  古代官員不但要學習如何做官,有些官員也將自己做官的心得,寫成書,公開出版,作為後來做官者的學習參考書。在出版印刷業興盛的明清時期,這類出版物非常暢銷。清朝封疆大吏剛毅任雲南按察使時,命人編纂瞭一部《官場必讀》,將各項公文,分類編纂,遍贈僚屬,以資輔佐;汪龍莊曾經當過14個官員的幕友(俗稱“師爺”),自己也當過知縣,官場經驗極為豐富,寫瞭一本《學治臆說》,被稱為是知縣教科書。

  這些書是投身官場的人們的最好教科書,地方官員為瞭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也非常喜歡研讀專業性書籍,如宋朝的《洗冤錄》,清朝的《寶鑒洗冤錄》《刑錢指掌》《福惠全書》等,都是有關刑偵、法醫、聽訟之類的名篇,都流傳甚廣。像《錢谷大要》這類有關征稅的書籍,也深受追捧。

  在古代,官員的讀書是持續性的現象,大凡為官一生,“致仕”(退休)時一般也要“刻部稿”,企盼給後世留下一點雪泥鴻爪。概因古時考量官員的標準,不僅要看其政績,也要看其文化修養的高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