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2:56:52
項橐說罷,又接著問孔子:“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鴻雁和仙鶴為什麼善於鳴叫?松柏為什麼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堅實。”“不對!”項橐大聲說:“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於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竹子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莖心堅實嗎?”這時,恰巧有群鵝在池塘哇哇叫著戲水,項橐就又問孔子:“鵝的叫聲為什麼這樣大?”孔子說:“因為它的脖子長。”項橐說:“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聲也不小啊!”
項橐一連串的發問令孔子不由得連連慨嘆“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孔子拜師7歲小孩的故事迅速流傳開來,各國諸侯都想找到項橐為其所用。為避禍項橐就藏到山裡,但被吳國、齊國的武士發現,吳國武士在爭奪中看劫持不成,遂將項橐刺死。據明代《廣博物志》稱:“項橐十歲而亡。時人屍而祝之,號‘小兒神’。”在項橐的傢鄉還建有“聖公廟”、“小兒廟”等。前面提到的《戰國策》中所記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即是拿項橐做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
拜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見於《師說》《史記·孔子世傢》等史籍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是被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傢”之首的唐代文學傢韓愈所撰《師說》中的一段話,《師說》寫於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是韓愈任四門博士時專門談論教師的一篇論說文。
問官於郯子
郯子是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氏時代的官職名稱的由來。郯子說,從前黃帝以雲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雲命名;炎帝以火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作為管理百姓的官職,就隻能以百姓的事情來命名……孔子當時二十七歲,在魯國做個小官,聽說瞭郯子這番“高論”後,就前去拜見郯子求教,《師說》中“孔子師郯子”這句即出於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廟內的《聖述圖》內還有一幅插圖叫《學於郯子》,講的就是“孔子師郯子”的故事。
學樂於萇弘
萇弘是東周敬王時候的卿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據《莊子·外物篇》記載:“萇弘蜀人,被殺之後,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後化為碧。”成語“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來。
除瞭《師說》,《史記·孔子世傢》也記載有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與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齊國久仰其名其才,於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造訪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對於萇弘博學施教,孔子稱謝不迭,並於次年前往齊國聆聽瞭韶樂的演奏,樂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與萇弘的會晤,史稱“訪弘問樂”。其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中“樂以發和”的思想即源於萇弘的樂學理論。
學琴於師襄
師襄亦稱師襄子,是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史記》裡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史記·孔子世傢》、《韓詩外傳》也都記載有孔子“學琴於師襄”,其故事大多都是說他並不急於求成:“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增加新的學習內容)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彈奏的技藝)也。有間,(師襄子)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師襄子)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見孔子如此執著,師襄極為佩服。尤東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