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2:58:58
曹操死後,魏國傳至曹芳時,朝內掌握軍權的司馬氏傢族坐大,發生瞭曹氏宗室與司馬氏的權力之爭。最後,司馬氏傢族用血腥屠殺手段消滅瞭曹魏集團勢力,終於於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改立瞭晉朝。
面對司馬氏傢族的作為,原魏國朝野上下一些官僚志士,對司馬氏篡權所造成的恐怖氣氛極端不滿,多數采取瞭不合作態度。但大勢所趨,他們又無能為力,便以消極遁世表示抗議。劉伶是魏國的官員,一直轉不過這個彎子,心中一百個不願給司馬氏傢族效力。所以他雖然坐在建威參軍的位子上,但哪有心思工作?
這時,他有空就找阮籍、稽康他們幾個氣味相投的人,到山陽(今河南修武縣)的竹林裡去喝酒發牢騷,回到傢也是泡在酒裡,他是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司馬氏傢族的不滿。所以日日耽酒的背後,掩蓋的是他無盡的苦悶、無奈和憤懣。《晉書》說劉伶“放情肆志”。《名士傳》說他“肆意放蕩”。他的《酒德頌》說自己“惟酒是務,焉知其餘”。他喝酒之後,讓“醉死便埋”等等,都是這種情緒的一種體現,是他獨立人格和反抗精神的一種表達。
剛剛奪得天下的晉武帝及時地發現瞭劉伶的問題,便以征求關於治國的意見為名,專門找劉伶談瞭一次話。劉伶本來就一肚子不滿,又哪壺不開提哪壺,不合時宜地建議志得意滿的晉武帝,應該“無為而化”。意思是說,你武帝不要人心不足,反正你也奪取瞭政權,應該就這麼呆著,不要再有什麼大動作,這樣國傢就治理好瞭。談話雙方不歡而散。
因劉伶的觀點與正在雄心勃勃開疆拓土維持新生政權的武帝正好撞瞭個滿懷。武帝徹底發現,劉伶是因為對新生政權不滿,抵觸情緒很大,所以才這樣吊兒郎當不敬業。武帝當然不能允許這樣的人存在於他的政權,結果“時輩皆以高第得調,伶獨以無用罷”(《晉書·劉伶傳》)。意思是許多“識時務”的人都得到瞭重用,唯獨堅決不再用劉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