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養生 要怎樣養生

2016-08-18 23:02:11

  (五)情志養生情志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七種情緒。《黃帝內經》認為,“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唐代藥王孫思邈認為“多思則神殆,多念則智散,多欲則智昏,多事則勞形,多言則氣乏,多笑則傷藏,多愁則心懾,多樂則語溢,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節不定”。

  古人認為“養生首重養心”,養心是指修身養性,包括養性、延命、長壽三個遞進層面。

  養性包括調心性、慎起居、節飲食、服藥餌、愉情志,古人養身不單從物質層面進行考慮,儒、釋、道三傢都非常重視心身雙修、性命雙修。儒傢認為:“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

  如何才能養心? 《黃帝內經》認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欲”。中醫學認為人恬淡虛無以後,內在的真氣就會很調順,內在的免疫也會很好。比較有意思的是,非典流行的時候,有些人感染瞭,而有些人就不感染,其他很多傳染病如乙肝、艾滋病也是如此。中醫學認為,人的真氣、體質以及養生狀況都會決定人體對於疾病的抗禦能力。要抵禦疾病和外邪,最好還是從體內來調整。

  古人還認為養性可以延命,延命可以長壽。孔子就明確指出過,“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大壽”(《中庸》),“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未病先防、已病早治、防變防傳是健康長壽的保證。中醫藥對一些慢性病防治有獨到之秘。

  冠心病屬於中醫學的“胸痹”病,就是人體陽氣虛弱,陰寒內盛,痹阻胸陽,導致胸悶憋氣,常見有心血淤阻證、氣滯心胸證、痰濁閉阻證、寒凝心脈證、氣陰兩虛證、心腎陰虛證、心腎陽虛證等證型。例如,有一個89歲的老同志冠心病心絞痛很厲害,飯後和夜間疼痛加重,已經不能做介入及搭橋瞭。根據中醫理論,她屬於痰濁閉阻,寒凝心脈類型的冠心病,治療時加用像蓽撥、良薑、細辛這樣既能止痛又偏溫熱的中藥,吃瞭胸痛就減輕直至消失,病情一直穩定。

  高血壓病是影響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綜合癥,我國高血壓患者已超過1億。很多高血壓病人每天吃降壓藥,血壓能保持平穩,但還是有頭昏腦脹、乏力、腰酸腿軟等癥狀,我建議大傢考慮中醫治療。

  本病屬於中醫學“頭痛”、“眩暈”病,有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濕中阻、淤血阻竅等證型。中醫學認為肝陽上亢類型,屬於腎陰虛導致水不涵木,肝陰不足,肝氣鬱結,進而肝陽上亢,導致血壓升高。治療上就要補腎陰,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再加上一些降壓的藥物。而痰濕中阻的病人,則可能體型偏胖、舌苔偏厚、痰多、飲食肥膩。通過中醫辨證治療可以改善癥狀,平穩降壓。

  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類不懈的追求和共同的願望,古往今來,概莫能外。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比較,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更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堪稱祖國醫藥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隻有倡導理性精神、科學理念,因人制宜,順應自然之道、生命之道,才能得到養生真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