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菲律賓曾要求並入中國卻被乾隆否決

2016-08-18 23:02:46

  1417年,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及隨員、傢屬等共340多人航海來到中國,當時明成祖正在北京為遷都做準備,蘇祿三王抵達南京後又換船沿運河北上,於八月初一抵達北京朝覲,逗留27天,受到明成祖接見、賜封和隆重接待,進貢“金鏤表文”和“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明成祖“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臨行時再獲接見,三王各獲得“金鑲玉帶一條,黃金100兩,白金2000兩,羅錦文綺200匹,絹300匹,鈔1萬錠,錢3000貫,金繡蟒衣、麒麟衣各一襲”。終明朝一世,外國國王親自來訪的寥寥無幾,三王一齊來訪的僅蘇祿一例,因此所受的禮遇也是最鄭重的,和南洋號稱“最恭順”的滿剌加相同。

  由於南北往返,舟車勞頓,加上寒流突襲,習慣熱帶氣候的叭哈剌沿運河南下至山東德州,因病醫治無效,於九月十三日與世長辭,遺命留葬中國。明成祖聞訊後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祭奠,以國王禮節將扒哈剌葬於德州,並賜謚號“恭定”。安葬扒哈剌後,西王、峒王一行辭別歸國,而東王一傢除長子都馬含回國嗣位外,其餘傢屬包括王妃葛本寧、叭都葛蘇性,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

  蘇祿蘇丹國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被乾隆拒絕

  東、西、峒三王則得到明朝“冊封”,屬於東亞典型的“藩屬關系”,但這種所謂“藩屬國”並非真正的統治,而是一種特殊利益交換關系,即中國皇帝從“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傳統理念,認為自己是天下萬國宗主,其它國傢都歸自己“領導”,而弱小鄰國一來畏懼中國實力,二來希望通過“朝貢”換得成倍的“賞賜”,獲取利益,也樂得“嘴上服軟”。不過,此後在明朝官書上,蘇祿三王此後的“朝貢”紀錄寥寥無幾。蘇祿東王留下守墓“三年”的10名傢屬,僅叭都葛蘇性一人在6年後歸國,其餘都留在德州,終明朝一世,他們的國籍都是蘇祿,是明朝的“客人”。

  17世紀,清朝取代明朝統治中國,此時江河日下的蘇祿蘇丹國,國王正是東王後裔,他們希望依靠中國,抵禦西班牙人的步步蠶食。1726(清雍正四)年,蘇祿蘇丹遣使“朝貢”,重建瞭和中國的“藩屬”關系;1731年,蘇祿蘇丹親自“來朝”並拜謁瞭蘇祿東王墓;1733年,蘇丹應在德州守墓的東王後裔請求,上書雍正,希望給予這些人中國國籍,獲得批準;1753(乾隆十八)年,蘇祿“老蘇丹”上《請奉納版圖表文》,請求將本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圖,這是因為蘇祿被西班牙百般欺凌,強弱不敵,希望依托中國,尋求庇護。

  但此時乾隆正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對海岸線以外並無興趣,甚至認為華僑都是“漢奸”,死不足惜,殖民者殺死華僑對中國有利,在這種思維定式下,他顯然不會對純屬“外人”的蘇祿請求有絲毫積極回應。蘇祿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的請求最終被婉言謝絕,但雙方的“藩屬”關系依舊維持。1851(清咸豐元)年,西班牙人占領蘇祿古都和樂,蘇祿和中國間的航路就此被切斷,這一年也是中國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年份,此後中國自顧不暇,所謂“藩屬”關系,也隻剩下民國時清朝遺老所編“清史稿”中雲山霧罩的幾筆瞭。

  1897年11月2日,呂宋成立瞭菲律賓第一共和國,1902年7月4日,美國吞並瞭菲律賓,次年宣佈“摩洛蘭”為“非法土地”,向原蘇祿蘇丹國領土大量移民。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第三共和國成立並維持至今,和“摩洛蘭”的關系始終不睦,屢屢爆發戰爭和暴力沖突。1989年11月6日,“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成立,包括巴西蘭、馬京達瑙、南拉瑙、蘇祿和塔威塔威五省;2012年4月26日,菲政府和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簽署協議,宣佈同意該組織在菲律賓南部組建“政治實體”,但具體細節尚未議定,目前南方這塊蘇祿故地局勢仍十分微妙,至於“蘇祿蘇丹國”,理論上一直存在,如今已傳至17世,在當地享有崇高威望,但並無實權,如今的蘇丹王室,仍然是當年蘇祿東王的後裔。

  從前文可知,菲律賓北方的呂宋,和南方的蘇祿,歷史上的確都曾和中國存在一些“固有”,但大抵為象征性隸屬關系,中國並未真正實際控制過菲律賓,最接近於“隸屬”的,自然是乾隆年間的那一次蘇祿蘇丹“請奉納版圖”,但請求者系被殖民者所逼而迫不得已,被請求者又正式拒絕,這件事並未成為事實——哪怕是理論和形式上的事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