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中的唱念做打分別是什麼

2016-08-18 23:04:32

  作為京劇演員會唱和唱的好,是有很大區別的。聲、字、氣、韻、 昧、勁,能否準確、到位?能否做到"發於衷,動於情,形於音,至 於樂" ?實現與角色的表現渾然一體。

  (《四郎探母》生旦對唱"我和你好夫妻")

  (《霸王別姬》旦唱"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

  (《鎖五龍》凈唱"見羅成把我牙咬壞" )

  "念":也是京劇藝術表演的重要手段。通常我們有"千斤話白 四兩唱"的說法。京劇的"念"稱作"白"。分為介紹性的"引予"、"開場白",對 話性的"對自氣人物表述心裡的"讀白"和唱念之間的插話"插白" 和各種不同情況下念詩詞的"頌白",以及醜角行當的"數板白"。 C 失空斬》生念"羽扇綸巾四輪車") C 宇宙鋒》旦念"杜鵲枝頭泣,血淚暗悲啼") C 盜禦馬》凈念"隻為不隨心頭願,數載的冤仇記心間") C 審頭刺湯》醜念"隻為雪艷美佳人")

  京劇念白又分為兩大種類"韻白"和"京白"。

  "韻白"是京劇舞臺上主要使用的念臼方式,是有一定身份和修 養的人物使用的"雅語氣采用湖廣(湖北〉話為其主要腔韻。生、 旦、凈、醜各行當的韻白都有其規范。韻白念出來,抑揚頓挫,尖團 (宇)分明,鏗鏘悅耳,朗朗上口,宛如歌唱一般。這也就是我們常 講的:"京劇的唱就是念,念也是唱"的道理。

  "京白"在京劇舞臺上使用的也十分廣泛,是社會地位較低和比 較粗俗的角色使用的"俗語"。通常由醜角、花旦(小姑娘)、架子花 臉和舞臺上扮演少數民族的各行當角色與宦官使用。"京白"念起來 清晰、平易、幽默、貼近生活,不僅使舞臺上的雅俗、胡漢人物易於 區別,而且令舞臺充滿生動活潑的機趣。

  (《穆柯寨》旦念"巾國英雄女丈夫"和《銀空山》"威風凜凜坐將臺")

  (《四郎探母》生念"高堂老母難得見,怎不叫久淚漣漣"和《洪母罵疇 "松山戰後投效清庭,多蒙皇太後的寵愛,封咱為大清招撫 江南總督,兵馬大元帥之職"

  (《霸王別姬》凈念"贏秦無道動戎機"和《法門寺》 "四海騰騰 慶升平")

  (《打城皇》醜念數板"高高山上有座小廟兒")

  另外還有一種念白在京劇舞臺上也偶爾用之,即 "方言白",我們也稱為“倒口”。常用的方言是山西、山東、蘇州、河南等地方的語言。常使用於特殊人物。

  ((五仁義》醜念"蘇州城外鬧嚷嚷,紛紛喧嚷要拿忠良,吏部 天官周順昌")

  "做"指京劇舞臺上的舞蹈和表演,我們稱為"五法"。主要包 括各行當的"手"、"眼"、"身"、"法"、"步"的規范和聯系,以及整 體有機的協調美感。

  "手"包括各行當的手式, (含腕、臂、膀部分)如:"掌"、"指"、"拳"、"拈"、"緩"、"抖"、"彈"等。"手"是"五法"的"啟"。在舞臺表演中,手不動,"做"即不啟。於要"領神","動腰","發氣", "率步"。

  "眼"就是指"眉眼"的運用。眉如:"舒眉"、"凝眉"、"愁眉"、 "揚眉"、"豎眉"等;眼如:"正眼" (神佛與聖雅者〉、"俊眼" (貴 者)、"青眼" (羨慕者)、"白眼" (輕蔑者)、"笑眼" (富者)、"媚眼" (取寵者〉、"醉眼" (蒙朧〉、"苦眼" (愁眉)、"吊眼" (癡者)、"直 眼" (貧病者)、"淚眼" (悲者) "邪眼" (奸者賤者)等。"眼"在表 演中的運用在於傳神。神隨形動,使形有神,開光,不似泥人土馬毫 無生氣。

  "身"者,在表演者來講是指腰部的運用。腰為全身中樞,又是 "法"的總指揮,無論是身段的發力,還是子、眼、步的外在協調, 都依賴於腰的統帥。"身"在表演程序上,隨於手、眼,又制步於後。

  “法”在業內有多種解釋。我認為:“法”是指京劇表演的氣息運用,或曰"內力總程"。是"手"、"眼"、"身"、"步"的靈魂,使 演員在表演的時候能夠,整體協調,氣韻生動,神形兼備的總指揮。 不是"發",也不是"要領(法兒)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