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傳承與發展中國戲曲

2016-08-18 23:04:13

  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重大的轉型期:從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轉變為以工業經濟為主的社會,從鄉村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轉變為城鎮市民占大多數,從一元的價值觀、倫理觀變成瞭多元的價值觀、倫理觀。社會的轉型必然給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築領域的各種形態帶來較大的沖擊,一切不適應新的社會機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戲曲,作為上層建築領域的一分子,自然不能例外,一樣會受到沖擊,若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型。

  傳統戲曲如何融入當代

  改制的本質,是打碎現有的鐵飯碗體制,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要想在戲曲表演的行業內成為名角、紅角,沒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業內站住腳,並得到不菲的報酬,沒有過硬的基本功,沒有自己“絕活”,也是不行的。

  目前戲曲界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要原封不動地保持戲曲傳統的藝術特征,另一種則是鼓勵大膽地吸收當代的藝術元素,讓傳統的戲曲融入當代的意識,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要進行力度較大的改造。

  客觀地說,這兩種意見都有局限性。保守派不瞭解戲曲自誕生之日起,就在不斷變化:元雜劇不同於宋雜劇,南戲不同於元雜劇,就連今日之京劇也是既不同於 “同光十三絕”時期的京劇,也不同於四大名旦時期的京劇。他們更不瞭解當下的中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即如農民,也不同於30年前的農民。激進派多是接受過高等教育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話劇的喜愛程度遠遠超過戲曲。他們在戲曲振興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有的出於自身專業的需要,有的則出於對民族戲劇藝術的情感,而對底層社會的生活狀況以及草根階層的審美要求則瞭解甚少。

  就目前情況來看,最好的態度是允許戲曲藝術形態多元化。現在是一個文化多元的時代,傳統的農業文化、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信奉的人群。就拿過去統領一切的農業文化來說,雖然退出瞭主宰的地位,但是並沒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因為它是構建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深深地紮根於民族成員的靈魂之中,成瞭我們性格、品質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就算是知識分子階層,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中有的認為,西方的文學藝術比起本國的文學藝術要勝出幾籌;也有的對西方文化不以為然,認為世界的動蕩以及目前社會的種種弊端,都是西方文化造成的;還有的則主張,中西方文化都各有優長,也各有缺陷,因此應該根據本國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有選擇地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優秀內涵。其實,正確的態度應是:讓戲曲園地百花齊放,既允許表現傳統文化的戲曲樣式存在,也要吸收現當代藝術元素的多重舞臺表現形態,以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和審美要求;既要讓戲曲重新回到市場,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自上世紀50年代戲改之後,大部分戲曲班社轉制成國營劇團,其一切開支基本上都由政府承擔,使得戲曲的演出與市場完全脫節。戲改的好處是提升瞭藝人的社會地位,他們不再因生存的壓力做迎合低級趣味的表演,而是一心一意地在 “藝術”上下功夫。因此,戲改之後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戲曲舞臺上湧現出瞭一批優秀的劇目和優秀的演員。

  然而,戲改的弊端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明顯,主要表現為:戲曲舞臺 “隨大流”現象較嚴重,戲曲劇目及演員缺乏創新的動力。由於劇團屬於事業單位,由國傢財政撥款,不管演出收入如何,演員的工資待遇基本不變。多演與少演一個樣,演得好與演得不好,與收入的關系也不大。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劇團和演員在市場上搏擊的能力不強,遭遇挫折的承受能力也較弱。

  中外藝術發展史告訴我們:但凡脫離瞭市場的藝術,都是沒有前途的;而歷來得到長足發展的藝術,全是由市場推動的。市場興隆,收益較高,自然地會吸引許多有才幹的人投身於藝術行業,形成競爭的態勢,從而促進藝術形式的進步。現在由各級政府財政撥款的戲曲,經濟好的地區,撥款多一些,經濟不好的地區,隻是按照演員檔案工資的50%、 60%來發放。使得演員的收入遠低於同一地區收入的平均水平。這樣,自然就吸引不到一流的人才,甚至連二三流的人才也吸引不來。要知道,從事戲曲藝術是需要一定天賦的,如果沒有一些實實在在的舉措吸引到一流的人才,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又從何談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