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傳承與發展中國戲曲

2016-08-18 23:04:13

  現在有不少人主張,讓戲曲真正重新回到市場,也許目前許多棘手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排演什麼新劇目,根據觀眾的審美要求來決定;是 “大制作”還是 “小制作”,根據市場的需要來安排;是演 “老骨子戲”,還是排演現代戲,是完全按照傳統的演法,還是加入一些現代的藝術元素,讓市場來決定。還有一個關系到戲曲興衰成敗的問題,即演職人員的藝術修養,也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改制的本質,是打碎現有的鐵飯碗體制,適者生存,優勝劣汰,要想在戲曲表演的行業內成為名角、紅角,沒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業內站住腳,並得到不菲的報酬,沒有過硬的基本功,沒有自己的 “絕活”,也是不行的。到那時,不需要人監督、教育,演員就會自覺地 “曲不離口”,編劇、導演、作曲、舞美,也都會潛心鉆研自己的業務,各顯其神通。待到戲曲的藝術水平提高瞭,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競爭力加強瞭,看戲曲又成瞭許多人生活內容的一部分,自然地,就會吸引許多天賦突出之人躋入這個行業,出現當代的 “老生三傑”、 “四大名旦”,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

  然而,就目前戲曲的生存能力和社會的文化環境而言,完全將之放到市場中去,讓它自己 “找食”,將會承受極大的風險:要麼早早地結束它本已十分脆弱的生命,要麼以降低藝術質量甚至消解其藝術特征為代價變成粗俗的表演形式。若要保持戲曲這一民族藝術的審美屬性,不斷地提高其藝術質量,並讓它與時俱進,以滿足人民大眾的精神需求,決不能將它往市場上一推瞭事,而應該在經濟上以更大的力度進行扶持,在方向上以更科學的態度予以引導。

  扶持的原則應是資助劇目而不養人。對那些已經贏得瞭老百姓口碑的劇目,或直接投入資金,讓劇團不斷地打磨,使之精益求精,盡可能地使內容與形式結合得更加完美;或通過貼補票價的方式予以支持,觀眾越多,演出場次越多,劇團的收入越高。至於新劇目的先期投入,可以通過向文化發展基金會無息或低息貸款的方式來解決。對於劇團的扶持資金,其來源要以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若要戲曲持續地發展,應該制定這樣的地方性法規:按照一定的比例,每年從地方財政收入中切出一塊,建立文化發展基金,而戲曲作為民族傳統的藝術,應是文化發展基金重要的資助對象。

  現代戲曲發展的新方向

  戲曲的形成和每一次發展都是融合眾多表演技藝精華的結果,要使戲曲跟上歷史前進的步伐,必須使之以一種融合當今眾多表演技藝的 “新雜劇”的藝術形式出現。

  在我國表演藝術的歷史上,有過“百戲”、 “雜劇”的名稱。所謂 “百戲”、 “雜劇”,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個舞臺演出的單位時間內,呈現出歌唱、舞蹈、小戲、雜耍、武打、雜技等各種表演藝術。戲曲在宋代形成之後,許多類型仍然以 “雜劇”名之,如宋雜劇、元雜劇、永嘉雜劇、南雜劇等,它們雖然是純粹的戲劇,但是,它們的表現手法依然是 “雜”的,有歌唱,有舞蹈,有說白,有武術,有雜技等等。觀眾可以在戲曲中,聽到悅耳的歌聲、詼諧滑稽的笑話、聲情並茂的說白,看到讓人欣怡的舞蹈身段、高難度的武打雜技和神似於生活動作的表演,隻不過是將多種表演形式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罷瞭。

  明代中葉之後,戲曲進入鼎盛時期。但是,依然沒有離開 “雜”的運動方向,隻是 “雜”的內容層次和融雜的手段更高瞭而已。如 “水磨調”的昆曲是魏良輔在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基礎上,吸取瞭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又吸收瞭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瞭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新的唱腔。今日稱之為國劇的京劇,亦是綜合彼時許多聲腔音樂和多種表演技藝的結果。就音樂來講,它有吹腔、高撥子、二黃、昆腔、腔、漢調和其他一些雜曲的成分;其表演從行當到 “四功五法”以及戲裝臉譜,無不是從昆曲與許多劇種那裡吸收、消化、整合、改造而來的。

  由此可見,戲曲的形成和每一次發展都是融合眾多表演技藝精華的結果,可以說,這是戲曲發展的重要規律。過去的戲曲是如此,現在和未來的戲曲,一定還會如此。要使戲曲跟上歷史前進的步伐,必須使之以一種融合當今眾多表演技藝的 “新雜劇”的藝術形式出現。不過,在融合眾多表演技藝的過程中,應有下列的做法,否則, “新雜劇”很難保持住戲曲的特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