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教授對毛主席公正評價讓中國人炸鍋!

2016-08-18 23:06:38

  第一階段:1960—1980自然相信與肯定階段

  1960年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傢庭,這時年輕的人民共和國剛剛慶祝過她的第10個生日。我們這代人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在整個中小學即少年兒童時期,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健康成長,無憂無慮,有一個幸福、快樂、完整的童年。

  我們這代人從小自然的、天經地義的熱愛新中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毛主席。毛主席是我心中自然的偶像。我們對革命先輩、英雄、工農兵勞模充滿瞭敬仰與愛戴。

  第二階段:1980—1999懷疑與否定階段

  1976年毛主席去世。到瞭70年代末期,社會上一小部分人悄然刮起瞭否定文革、否定反右、否定公有制之風。這一小部分人在社會上雖然是少數(其人數不超過人口總數的5%),但他們有權有勢,有的還身居要職,掌握著話語權,所以影響很大。

  他們抓住新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某一點不足或不完善,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進行所謂的反思、批判,進而否定公有制、否定社會主義、否定新中國、否定毛主席、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一時之間,社會上懷疑過去、否定新中國之風甚囂塵上。

  我於高考恢復後的第一年即1977年以知青的身份考入雲南大學本科學習,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批受益者,正好趕上這一期間的“否定”“懷疑”熱。青年人單純熱情、容易跟潮流、接受“新”事物快,我差不多全盤接受瞭這波“否定熱”。

  我很快也學著“主流話語”的腔調,否定這,否定那,鄙視毛主席,痛批毛主席,抱怨他為什麼不這樣,為什麼不那樣,似乎我比毛主席高明不知道多少倍。儼然一副“新青年”的架勢。惟恐不否定過去、不非毛,就被人說趕不上潮流、不時髦。

  這一階段的我對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產生瞭動搖甚至否定。這實際上是不經思考分析的盲目的跟潮流。在近20年的時間內,我變成瞭大海上一艘隨風飄動的小船。

  我與毛主席之間剩下的唯一紐帶就是“毛主席詩詞”,記得大約是1990年,我與一位摯友因為對毛主席詩詞的評價問題進行瞭長達半天之久的辯論。

  這一期間,隨著西方文化在我國的長驅直入,我對西方文化推崇備至、趨之若騖,甚至到瞭言必稱美英法德的程度。同時也開始瞭我新的尋偶之旅。我閱讀瞭不少的西方名著、人物傳記,我先後崇拜過拿破侖、俾斯邁、克倫威爾、華盛頓、林肯等。

  但是,近20年過去瞭,我並沒有發現和找到真正值得我崇拜的偶像。我開始懷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值得人們崇拜的偶像和英雄!?

  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否定之否定階段

  1999年5月發生瞭美國悍然轟炸我住南聯盟大使館、導致我三名使館工作人員死亡多名受傷的嚴重事件。事發後,美國始終拒絕正式道歉。這件事深深刺痛瞭我麻木已久的心。這期間,我正好在美國楊伯翰大學做訪問學者,8月份我提前結束瞭在美的訪學計劃,回到香港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2001年又發生瞭在中國南海上空美國間諜飛機撞毀我空軍戰鬥機及其飛行員的嚴重事件,事後美國再次拒絕正式道歉。這件事又一次刺痛瞭我的心。

  以上兩件事使我陷入瞭長久的、深深的思考,我怎麼都搞不明白,近20年來,中國一直待若上賓、甚至被某些人視為“戰略盟友”和“救世主”的美國為何對中國如此蠻橫殘暴、毫不講理?

  這是朋友嗎??這樣的朋友值得交嗎???美國是否真像某些精英權貴學者所說的那樣“民主”“自由”“博愛”?是捍衛秩序的世界警察??

  在這一期間,互聯網幫助我打開瞭視野。在香港大學,我開始經常瀏覽應該由海外華人主辦的“XXX”網站,其中的“毛澤東”和“中國”兩個專欄一下子就吸引瞭我的註意力,我由此接觸到瞭很多在內地看不到的關於文革、反右、新中國、毛主席的文章。

  這些文章主要發表於海外網站上,多由海外華人撰寫,也有一部分是國外學者寫的研究報告。這些文章和報告仿佛一下子為我打開瞭一扇天窗,再結合自己少年兒童時期的親身經歷,使我對毛主席和他的時代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

  這些認識包括:

  毛主席所接手的中國是一個沒有石油,沒有重工業,連火柴鐵釘甚至都沒辦法生產的國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