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戚繼光:一場改變歷史的群架

2016-08-18 23:07:26

  在戚傢良好傢風的熏陶下,戚繼光從小就培養瞭正直的人品和遠大的理想。戚繼光18歲那年,就曾寫下“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22歲那年參加武舉會試時寫的《答俺答策》曾作為內參在兵部內廣為傳閱而在京城小有名氣。

  隨著東南沿海的倭患日益嚴峻,正當前面我們提到的那53個倭寇在浙皖蘇三省搞大規模自助遊的時候,戚繼光被調至浙江的抗倭前線。不過遺憾的是,那夥倭寇已離開浙江,無緣遇到戚繼光。雖說此前已在山東練過兵,但在實戰中戚繼光還從未與倭寇真正交過手。那麼,戚繼光抗倭的初次體驗如何呢?

  公元1555年8月,剛升任寧紹臺參將的戚繼光終於迎來瞭對倭寇的第一戰。有八百倭寇直奔其駐地龍山所,而戚的手下,此時有四千人。

  雖說有著人數上的優勢,戚繼光仍不敢大意,在仔細查看地形,設好迎戰、埋伏和接應等人馬後,拎槍拈弓,開始準備廝殺。

  果然,在前鋒的誘導下,八百倭寇鉆進瞭戚繼光精心設下的埋伏圈。從常理來講,四千對八百,又誘敵成功,這場仗的勝負已經沒有懸念瞭。但戚繼光還沒等笑出聲,忽然發現他的埋伏圈居然被倭寇沖出瞭一道口子,他急忙下令,趕快追擊。可追著追著,突然雙方互換瞭位置,倭寇調轉瞭頭殺瞭回來,明軍反成瞭被追的一方。

  戚繼光抗倭大戰

  原來,以往明軍對付倭寇,就是裝裝樣子,見著倭寇假裝比劃兩下就趕緊跑。

  倭寇明知你前面有埋伏,但他們不怕你的埋伏。明軍遇見倭寇就跑已經是久已養成的習慣。不過,這次倭寇有點失算,因為他遇到的是戚繼光。

  見此情景,戚繼光也來不及生氣瞭,他找到一塊高地,隻見倭寇的那幾百人正成三路形成“川”字陣型追殺明軍,三隊的小隊長尤其兇悍,帶領隊伍把明軍隊形沖得七零八落。

  這時,隻見戚繼光張弓搭箭,連發三矢,倭寇的三個小隊長應聲倒地。賊首一倒,倭寇的川字形隊伍立刻陷於混亂,於是倭寇又開始逃跑。可沒一會兒,明軍又被一些倭寇倒追回來,戚繼光再次射落倭首,如此這般,經歷幾個來回,倭寇才最終退去。

  雖然以前也有耳聞,但戰場上倭寇和明軍的戰鬥力之懸殊還是超出瞭戚繼光的想象。靠這樣的軍隊能打敗倭寇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怎麼辦?戚繼光首先想到的是練兵。他擬定瞭一個練兵計劃,得到浙江巡撫胡宗憲的支持,胡撥給他三千紹興籍新兵供其訓練。

  因為他發現,這幫紹興兵經常會耍點小聰明,比如會在戰前跟將領談條件,談不攏居然還會消極怠工。有的士兵為瞭領賞,居然會殺一些平民或傷兵,然後用人頭來冒功領賞。

  經戚繼光訓練過的新兵確實戰鬥力大增,其勇猛是在明軍中少見的。在浙西與倭寇作戰中三戰三捷,戰果還算輝煌。但這支軍隊可不是戚傢軍,遠不能讓戚繼光滿意。

  人聰明一點不是壞事,但這夥士兵卻把聰明用錯瞭地方,這樣的隊伍可不好帶。

  戚繼光終於悟到,除訓練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就是選人。

  一場改變歷史的群架

  要說起“戚傢軍”,其軍功章裡至少有浙江巡撫胡宗憲的一半。因為按照明朝的規定,部隊和將領之間不是固定的,將領會調任不同的防區,而部隊是不會跟著走的。戚繼光到瞭浙江,帶領什麼樣的兵,是由上面決定的。此時戚繼光向胡宗憲請求自己選兵、自己練兵,這絕對是一個破規矩的事兒。但最瞭解浙江抗倭形勢的胡宗憲居然敢冒明法之大不韙同意戚繼光的請求。正是有瞭這位領導的點頭,戚繼光才得以享受如此的特權。

  戚繼光不信“堂堂全浙,豈無材勇”,他要選擇自己理想的兵源。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在一次出差途中,這位曾經歷過戰場洗禮的戚大將軍被一場鬥毆場面驚呆瞭。

  這場群架準確地說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械鬥。是義烏人與鄰縣的永康人為爭奪礦藏資源的械鬥,據戚繼光目測,參與械鬥的人至少有上萬,有男人、女人、老人,甚至還有未成年的孩子。

  大傢手裡操著各種武器,鋤頭、斧子、鐮刀、菜刀、棍子,真是應有盡有。但就在這場使義烏當地官員頭疼不已的群架中,戚繼光卻有些興奮,因為他發現,雖然是打群架,義烏人卻有著同仇敵愾的勇氣,關鍵時刻敢往前沖,不怕犧牲。義烏人“其氣敵愾,其習慓而自輕,其俗力本無他,宜可鼓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