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戚繼光:一場改變歷史的群架

2016-08-18 23:07:26

  1558年,義烏人與鄰縣的永康人為爭奪礦藏資源發生瞭上萬人的械鬥,參與者有男人、女人、老人,甚至還有未成年的孩子。雖然是打群架,但義烏人表露出瞭同仇敵愾的勇氣,關鍵時刻敢往前沖,不怕犧牲。這一切被戚繼光看在眼裡,於是,戚繼光決定在義烏招兵,“得此一旅可當三軍”。

  在普通百姓那裡,他還有一外號,叫“戚爺”,因為他替百姓剿滅瞭倭寇,帶來瞭一方安寧,所以百姓們將其視作再生父母。

戚繼光,這位在冷兵器時代曾創造瞭“零傷亡”奇跡的滅倭戰神,在當時有一外號叫“戚老虎”,但這是一隻令倭寇聞之膽寒的“老虎”。有民謠唱道:“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傢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豬”一樣的對手?

  這夥倭寇從登岸到被殲滅歷時近三個月,行程數千裡,一不劫財,二不劫色,專愛攻城,據說被他們殺死砍傷的明朝士兵竟多達三千多人。

  那麼,在戰場上“未遭一劫”的戚傢軍是否遇到的是豬一樣的對手呢?日本有個成語叫做“豬突猛進”,而倭寇還真像突奔的野豬,極為兇悍。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夏天,有53(一說72)個倭寇,居然能在浙、皖、蘇三省,大明王朝的眼皮底下明目張膽地攻城略地。

  區區不到百人的倭寇,若不是這夥人腦子缺根弦,搞如此大規模的動靜,驚動明朝大軍的圍捕,一般的地方拿他們還真是沒有辦法。雖說不作就不會死,可這夥倭寇作到這麼大動靜,最終雖被消滅,可對於明朝來說,絕對是軍事史上的一個恥辱。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瞭兩點:其一,倭寇之兇猛;其二,明軍戰鬥力之低下。

  清末倭寇形象

  嘉靖年間正值日本的戰國時期,幾十個大名互相廝殺,而武士就是他們的戰爭工具、殺人工具。此外,這些武士還擁有一種戰爭神器:倭刀。

  這53名倭寇之所以如此兇悍,是因為他們出身於日本浪人。所謂浪人,就是失去土地的日本武士,他們從小就接受嚴格的武術和體能訓練,其職業就是“殺人,劫財,強盜”。

  1945年日本戰敗後,日軍中有武士背景的軍官曾向中國方面申請帶回他們的寶刀,若不允許,就切腹自盡,得到中方的回復:切腹自便,把刀留下。這樣,戰後有許多倭刀便留在瞭中國,使得其後許多日本人千裡迢迢帶著大把的鈔票跑到中國來買刀。

  倭刀為近身戰鬥而設計,尤以致命的利刃聞名。說起倭刀的技術,還是起源於中國。唐代時期,日本的遣唐使把唐刀的鍛造技術帶回瞭日本。當時,中國的唐刀已是天下聞名,日本在此基礎上又加以改進,使刀身呈現出一定的弧度,更有利於劈殺。倭刀對於日本武士來說,那真是比命都珍貴。

  經歷過嘉靖倭患的明代著名畫傢仇英,繪有一幅《倭寇圖卷》,是學術界公認的描繪倭寇形象最權威的圖畫。畫面上,倭寇頭發剃成半月形,上身穿著單衣,下身赤裸僅穿兜襠佈,光腳,手持長槍、弓矢和日本刀。而與幾近光屁股的倭寇形成強烈視覺反差的是,畫卷上的明軍士兵全部盔甲鮮明,陣容嚴整。

  不過,明軍的光鮮隻在表面,到瞭明中葉,因不堪忍受田產被占和軍餉被扣,軍戶大量逃亡,明代的軍事單位衛所已形同虛設。

嘉靖年間,明初駐軍高達30萬的海防前線,遼東、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地50多個衛所,都隻剩下30%的兵員,有的“一衛不滿千餘,一所不滿百餘”。與衛所的荒蕪比起來,更加致命的是將領和士兵驚人的低素質,世襲將領不會騎馬,弄不清旗幟;士兵則是毫無戰鬥力可言,年輕力壯的逃走瞭,剩下的都是一批羸弱之輩。另外有的明軍部隊紀律極差,經常幹些偷雞摸狗的勾當。民間有“賊過如梳,兵過如篦”的諷刺性說法。倭寇看準這一點,將搶來的金銀、首飾甚至婦女等遺棄在戰場上,作為誘餌。當前來進剿的明軍中計而互相爭奪、亂作一團時,就註定要成為倭寇的手下敗將瞭。

  所以,在戰場上屢見這滑稽一幕:光著屁股的倭寇揮舞著倭刀追著一群盔甲鮮明,但一觸即潰、面如土色的明軍在砍殺。

  抗倭形勢圖(高中歷史課本)

  隊伍不好帶

  公元1528年11月12日,在山東濟寧有一個叫魯橋的小鎮,一連下瞭好幾天的雨。這一天的半夜時分,隨著一聲男孩響亮的啼哭聲,雨突然停瞭,天也亮瞭。這個剛出生男孩的父親在高興之餘,一抬頭,隻見窗外滿天的彩霞,屋子裡也滿是五彩的華光。他抱著手裡的孩子,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激動地說:“這孩子就叫戚繼光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