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祖籍是哪兒 李白的身世是怎麼樣的

2016-08-18 23:07:47

  關於李白的身世,簡直成謎!唐代當時就諱莫如深,特別是對其祖父、曾祖父,史料無一記載。李白自己很少談及傢世,偶有所及,也往往隻提遠祖,諱言近親,閃爍其辭,故佈疑陣。   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權威的記載隻有兩個,一是李白後認的族叔(從叔)——宣州當塗縣令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觀察使范傳正為李白所作的墓志銘《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後世所有李白傳記中凡涉及身世、籍貫等等問題,無一例外皆依據於此。 但是,這兩處記載卻語焉不詳,漏洞百出,令人生疑。接下來,我們上材料,好好體味:

  李陽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圭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為名,然自窮蟬至舜,七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薑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傢,難求譜諜。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啐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編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所取象。”

  這兩種說法,當以李陽冰為先,因為此文作於“寶應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潯陽獄,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帶顛沛流離,後投奔族叔、時任當塗縣令的李陽冰,卒於當塗。而范傳正不僅是和李白有過通傢之好的范倫之子,還做過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尋訪到李白的兩個孫女,為李白遷過墳,時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僅56年。 所以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這兩段記載是不是有點熟悉,沒錯,就是上面關於李白祖籍第二種說法隴西成紀的依據材料。請細細品味這兩段記載,疑點甚多。“絕嗣之傢,難求譜諜”,李白沒有傢譜;“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瞭碎葉;“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為名”,李白的父親在神龍初年潛回,神龍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李白出生時,其父指李樹恢復瞭李姓(天枝即李樹,避皇室“李”諱)。李陽冰和范傳正都說,李白的父親是神龍初年(705年)潛回廣漢後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稱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於701年,顯然是李白父親在碎葉生下李白後才潛回的;潛回時,李白已經四歲,又談何在其出生時恢復李姓呢?況且原來並非李姓,一復姓居然就復瞭個國姓!

  李范又說,李白祖上因為獲罪,逃到碎葉,隱易姓名。是什麼樣的罪名使他們隱姓埋名呢?幾代之後,李白的父親尚且還要“潛回廣漢”,一個“潛”字,把這種罪名表露得驚心動魄——即使過瞭這麼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陰影,李白的父親依然生活在被追殺的恐懼之中。而這個父親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為名”——這分明是變換瞭姓名,因為客居逃亡的地點,就以“客”字換作名字。那麼他原本姓什麼呢?無解;因為後來李白出生時才復瞭李姓。

  李陽冰又說:“(李白祖先)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為名。”什麼叫“易姓為名”?字面解釋是把姓變作名。什麼叫“把姓變作名”?

  李范二人又說,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乃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而李暠乃李廣十六世孫。李廣有三子:長子,有一個遺腹子李陵;二子,子嗣沒有記載;三子,有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勢,有人誣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後,單於賜姓拓跋氏,已不復李姓。“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所以李廣二子、三子的後裔應該是河西豪族的李暠的傢族。   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詔,宣佈李暠為始祖。如果李白的確是李暠的九世孫,那為何對其及其寵信的唐玄宗不把李白隸入宗正寺呢?就算之後玄宗始特批準李白隸於宗正寺,有唐一代,皇室也從未明確過李白的同宗身份。   我們再來看看,什麼是改名易姓。字面解釋是把姓變作名。什麼叫“把姓變作名”?李白這個後認的冒牌族叔,在李白死後,很有可能是在隱指李白祖上是胡人,因為胡人是先名後姓,與所謂“易姓為名”不是大有關聯嗎?況且說“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看似胡說,但金星晨見於東方謂“啟明”,夕位於西方曰“太白”,因此亦謂“東方有啟明,西有長庚”,“長庚入夢”,不正是影射“西來”嗎?焉知李陽冰不是惻隱之下,不忍李白身世湮沒,委婉曲折地點明瞭李白的身世地望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