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7:53
隨著電影《葉問》與《一代宗師》的走紅,詠春拳亦成為大眾眼中的熱風武術。據說,香港人傢要把小孩送到海外讀書之前,必先讓他們去學詠春拳,以避免被人高馬大的洋鬼子同學欺負。這即證實瞭詠春拳在香港及海外的普及,也證明瞭詠春適合搏擊,可以以小勝大,以弱擊強。
盡人皆知,李小龍曾經修習過詠春拳,並且提煉瞭其中的精髓,創造出截拳道。如今,遍佈在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傢的詠春拳館就有六千傢以上,詠春拳成為世界上習練人數最多的拳種之一。北京、佛山等地都成立有詠春拳協會,會眾頗多。在武術式微的年代,詠春拳何以依然如此蓬勃呢?它旺盛的生命力來自哪裡?
詠春拳是女人創造的嗎?
有相當一部分人,看瞭楊紫瓊出演的《黑煞鬥詠春》之後,才知道詠春拳。電影情節當然虛構,但詠春拳是福建嚴詠春所創的說法,廣為流傳。據說,嚴詠春是清中葉少林俗傢弟子嚴四(一說嚴二)之女,隨父於九連山下賣豆腐,同時跟隨少林大師五枚師太習武。她偶爾見到蛇鶴相爭(一說是貓鶴),悟出瞭生克之道,發明瞭詠春拳。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由五枚師太創立。由於南少林被毀,她避禍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傳於嚴詠春。據說,為瞭對付那些深諳少林武技的反叛者,五枚師太刻意令詠春拳“處處針對少林拳術”。這就解釋瞭詠春何以簡練有效,沒有花架子。
還有兩種說法都與此相似,隻是不認為五枚師太是嚴詠春的直系師傅,一種認為嚴詠春是五枚的第四代弟子,另一種認為是第六代。
以上四種說法,都傾向於詠春為女性所創,區別僅僅在於創始人及流傳順序的不同。
第五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是清初“天地會”的獨門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瓊花會館”,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戲班的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傳給在佛山開中藥店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六種說法,則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南少林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焚後,至善逃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戲班中當夥夫。後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花旦,所學尤精,被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戲班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在佛山發揚光大。
然而,上述種種都是傳說,幾乎沒有書面資料作為證據。這些傳說本身,又往往站不住腳。比如說,詠春拳與南少林有關。但南少林是否存在,位於何處,無人得知。福建有多個地方都認為自己當地的名寺就是南少林,但也都舉不出有力證據。
即使南少林存在,作為一個與嵩山少林對應的寺廟,就不應該有一位女弟子。如果五枚是俗傢弟子,又不能被稱為“師太”。而“一塵庵主”這樣的名字,難辨男女,生平無考,很難說有什麼可信性。
一般認為,詠春縱使不是女性所創,也是一種與女性相關的拳術,其身法招式裡面,充滿瞭女性的痕跡。詠春拳屬於閉門拳,自衛拳,在拳理上多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應對外界,所謂“以不變應萬變”,這說明它是為瞭女性自衛而設計的。詠春的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註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這也是針對瞭女性體弱的特征,與一些硬紮硬打的功夫相距甚遠。
是誰把詠春帶向世界?
公認的一代宗師是梁贊。據說,詠春拳這個名字,就是從梁贊開始的。梁贊,原名梁德榮,生於1826年,卒於1901年,隨父到佛山開設榮山堂藥店同時傳授武術,“榮”字草書形似“贊”,以訛傳訛成為“贊生堂”,梁德榮人稱“佛山贊先生”,他即被稱為梁贊。在武館裡,梁贊教的是一套簡潔流暢而又變化多端的偏身拳。他說,這套拳叫做詠春拳,為嚴詠春師祖所創。詠春拳之名自此出現。
但以一人之力,將詠春拳推廣到世界各地的,莫過於葉問。葉問生於1892年,卒於1972年,本名葉繼問,祖居佛山。他是名門望族之子,自幼習武,師從多位高手,也曾受教於梁贊之子。1949年,他移居香港後,在九龍某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開始瞭授拳生涯。之後,一直到他去世,他始終教拳不輟。二十多年來,葉問對詠春進行改善及推廣,使詠春能在港、臺及世界各地發揚光大,聲名大噪。在佛山的祖廟,有一間著名的“葉問堂”,就是為紀念他而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