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8:36
時間不等人,到攤牌的時候瞭。堅白子這篇文章發表的當日,隆裕太後召見袁世凱,堅持三點條件:第一,留“大清皇帝尊號相承不替”十字;第二,不用“遜位”二字;第三,必須允“仍居宮禁或日後退居頤和園,隨時聽便居住”。袁世凱當即轉電伍廷芳,同時又與梁士詒密電南方代表,稱此修正案“系奉清廷交議,仍請切商統一辦法”,“優待條件措辭須渾括,將來須圖整理,方可平和就緒”,聽這意思,遜位已成定局,南方不妨強硬一點。
2月9日,伍廷芳電袁世凱,提出優待清室條件之“最後修正案”,同意先按每年四百萬兩歲用支付,“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這一改,差不多打瞭個七五折,豈是小事?)最關鍵的是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次日,伍廷芳又電袁世凱,放瞭狠話:如2月11日尚未得清帝退位確報,優待條件即作廢。
唐紹儀在回報袁世凱的電文裡強調:“十四省軍民以生命財產力爭,專在‘辭位’二字……務懇力持辦到‘辭位’二字,即時發表……若小不忍,轉生大亂。”張謇亦電袁世凱,告以“種種優待專為‘辭位’二字之代價……萬勿牽延兩誤,敗壞大局,追悔無及”。
袁世凱在2月11日果然急電南京臨時政府,表示贊成共和,臨時政府所擬之優待條件,亦全盤接受。2月12日,宣統帝奉隆裕太後懿旨,正式下詔退位,第二道詔書即公佈優待條件時,果然用瞭“辭位”字樣。
這盤生意,事關各方利益,但最後的大贏傢,無疑是袁世凱。清廷與南京臨時政府,都防著他,但又不能不滿足他。2月11日《申報》有一篇社論,感慨“袁世凱亦人耳,而我全國四萬萬人,竟無一人能揣測其用意之所在者。此亦奇聞之事矣……清皇室尚可優待,而袁世凱不可不防”,這種情緒是有代表性的。南方讓出總統大位,付出每年四百萬兩銀子,讓清室保留皇帝尊號與紫禁城,終於換得瞭“辭位”二字,通算下來,正不知是喜是憂,是賺是賠?
對於這場結局,南北雙方,不滿意者大有人在。宗社黨不滿意,清遺老不滿意(鄭孝胥說“北有亂臣,南有賊子,天下安得不亡”),蒙古人也不滿意。2月22日《申報》以《蒙人亦調侃清廷耶?》為題,發表瞭“外蒙古共和會”致“北京內閣、資政院、外務部”的一通來電,通篇用白話告示式的六言體,也很有趣:
蒙古歸順清國,迄今二百餘年,
世沐列朝恩澤,感戴實如昊天。
理應鞠躬盡瘁,同享休戚不遷。
詎自近數十載,政柄隳哉可憐,
疆臣部吏弄法,恣意婪索銀錢。
全球無此黑暗,是非任其倒顛,
更藉推行新政,奪我土地利權,
不惟罔恤民隱,虐待蒙古難堪。
滅種滅教政策,如見其肺肝然。
愚弄變為壓制,種切楮墨難宣。
甚且外交告敗,動輒肇釁於邊。
蒙古如不自立,難免瓜分兵連。
故此萬出無奈,望闕叩辭天顏,
共戴活佛為君,國號蒙古世傳。
朔方江山土地,收歸原主保全。
從此各安疆土,總將禮樂為先。
一俟南省平定,尚可議約締聯,
須知天道不言,物享功成之緣。
書雲天命靡常,惟德是乃享焉。
倘或天緣有分,還來紫閣赴筵,
所有蒙藩苦衷,謹請代奏禦前。
諸公勉事君主,務期希聖希賢。
臨穎無任惶悚,敬頌滿洲綿綿。
蒙古叫囂獨立,自此開其端,加上西藏風雲,1912年邊疆亂象,在南北議和成功之初,便埋下瞭種子。
大贏傢袁世凱,也表現得很不開心。2月14日,許寶蘅面見袁世凱,袁問許,理解(遜位)這事不?對許感慨道:“我五十三歲,弄到如此下場,豈不傷心?”許隻好安慰他說,為免兩宮危險,大局糜爛,隻得如此。袁世凱說出自己的憂慮:外人也在幫助南方民黨,你看昨天宣佈遜位,今天銀行團就把借款交出來瞭。許說:“外人決不能不贊成共和,以其為最美之國體,不贊成則跌其自己之價值也。”袁世凱後來屢欲稱帝,但總是介懷於外國政府及使團之意見,以至於袁克定要造一張假的《順天時報》來騙他,或許就是這個時候種下瞭遠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