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談共產黨與兄弟 主義的書何以引發各界點贊如潮

2016-08-18 23:10:08

  《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是幾位年輕學者(白鋼、何建宇、歐樹軍、鄢一龍、章永樂)認真思索的結晶。本書出版五個月來,獲得很多報刊書榜重點推薦,一度在三大網店售空,並長期占據實體書店暢銷書榜,連續加印12次共約13萬冊,在社會各界引發瞭極大關註和強烈反響。

  這些年輕人沒有顯赫的背景,他們是平民子弟,憑借優異的學習成績,就讀於中國最好的大學,留學於境外、海外的著名學府,“日異其能,歲增其智”。然而,把他們聚集在一起的,不是相似的個人生活軌跡,而是“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責任感,是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頑強信念,是對中國共產黨的無比忠誠。“人有知學,則有力矣”,他們真正的過人之處在於,心懷天下、強學博覽使他們的視野超越瞭傢鄉,穿透瞭中國,投向瞭世界;他們的思考已經跨過瞭當下,回溯進歷史,展望入未來。

  這群“75後”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經歷瞭中國發展的三個階段,體驗瞭社會主義路線圖的兩次升級。從出生到大學畢業,他們與中國一起經歷瞭中國從“匱乏階段”到“溫飽階段”,從公有制加計劃經濟的中國式社會主義1.0版本向中國式社會主義2.0版本的轉變,也目睹瞭新自由主義的沉渣泛起、興風作浪。在他們小學畢業、進入初中時,歷史似乎的確正按照撒切爾夫人與福山預測的軌跡行進:龐大的蘇聯轟然垮塌,南斯拉夫陷入內戰,東歐各國紛紛易幟轉向,整個世界似乎都在擁抱資本主義。

  然而,中國仍然堅定地行進在社會主義大道上,隻是已經升級到瞭2.0版本:一方面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大多數人的收入與消費水平,一方面扶貧減貧。他們在走出大學校門前後,目睹瞭中國式社會主義2.0版本帶來的中國經濟奇跡和扶貧減貧的社會奇跡,同時也對過度追求高速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社會公平、職工權益、公共衛生、醫療保障、生態環境、國防建設等嚴重社會後果痛心疾首。

  帶著對國傢發展的榮耀感和對社會主義前途的困惑,他們在新世紀初走出國門,開始到境外、海外求學。與此同時,中國進入絕大多數人衣食無憂的“小康階段”,為瞭防止先富起來的少數群體與廣大勞動人民之間的鴻溝固化成勢不兩立的階級對抗,社會主義路線圖再次面臨升級,走向追求共同富裕的3.0版的中國式社會主義,加大對能切實改善大多數人福利的領域的投入,通過再分配盡力對與人類生存權相關的領域進行“去商品化”,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阻止不平等進一步惡化,為降低人類不安全創造瞭有利條件。隻要繼續推進這些變化,社會主義就不是一句空話。

  也許不借助資本的力量,社會主義2.0和3.0版本就不會成功;但是,如果不給資本套上社會主義的籠頭,它就會變成與人民為敵的洪水猛獸,變成威脅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特洛伊木馬”。這絕不是聳人聽聞,規模龐大的資本已經顯現出希望擺脫束縛的苗頭。某些理應代表人民手握韁繩、馴服資本的黨政幹部,已成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俘虜。黨內外一些人甚至公開鼓吹拋棄共同富裕目標,希望中國大踏步地走向資本主義。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正是在這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這批年輕學者發聲瞭。讀過萬卷書、行過萬裡路後,他們不會誤把這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時代,當作“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小時代;他們也不會陷在新自由主義的泥淖不可自拔、依然迷戀子虛烏有的“普世價值”。他們思考的是大問題,是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大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