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7:28
在秦始皇焚書時,司馬遷說瞭這些話:
臣(李斯)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傢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世,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史記·秦始皇本紀》。
首先是秦火並未將《詩》、《書》、百傢語全部燒去,秦朝的博士官所職的一些書仍然保留瞭下來。民間則不免,而且肯定在官吏的嚴格執行下將書獻出而燒毀, 那些不獻書而毀的人將墨刑而築城(長城?)。根據歷史的經驗,這種命令雖不能說絕對被遵但應該百分之九十幾有效,除非是天高皇帝遠的一些有權勢的人, “守”、“尉”不得搜查之傢,或在守尉之上的大官的藏書得以幸免,但也必須深藏之不得為官府所知,否則一狀上告,官再大也會被懲罰,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一切 古書都被燒掉。
除瞭詔免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外,那些博士的書,皇帝自己的藏書樓,李斯自己的藏書,再加上應毀而不毀的書應該還是有相當數量的,隻是民間看不到瞭。 秦朝末又來瞭第二次的焚書,那次卻不是皇室之令大規模的焚書,但焚的書的重要性恐怕不亞於第一次。我們這裡要註意的是,在這次焚書的過程中,它是項羽 “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史記·秦始皇本紀》。在“項羽本紀”中這一次的燒說得比較清楚:“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史 記·項羽本紀》。今人近來有說,秦宮室並未有火燒三月不滅的遺跡。我們以為司馬遷這段記載的是真情:如果說項羽真的要燒怕是三日也會結束,燒起來當然不會 從一頭燒到另一頭讓它慢慢燒,而是四處放火燒,不然,燒的人的心理是說不過去的。火也可能三月才燒盡,那便是隻有燒盡宮內皇傢圖書館的大量竹簡。我們知 道,在第一次秦火燔書之後,這一圖書館保存的全中國的簡帛是最全的,肯定是將自古以來所能收集,及攻破諸國統一後將其圖書掠奪一空後的集書所致。雖然史無 明言;相信李斯會做這種工作,但李斯也可說是那時代的一大學問傢,對這些書他肯定是樂於為己、為皇室收藏的。堆滿瞭竹簡的圖書館燒起來氧氣並不像宮闈那麼 暢通,隻能慢慢地從下至上這麼燒,這樣才會燒上三個月吧!在革命戰爭中,除瞭幾個喜歡書的帝王、大將之外,書的命運大約無什麼人過問的吧!這次焚的書全是 些孤本、善本的簡帛!
這個結果在《前漢書》中得到瞭進一步的核實,班固寫道:
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 絕,法度無所因襲,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書。至孝惠之世,乃除挾之律……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錯從伏生受《尚書》,《尚 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絕,今其書見在,時師傳讀而已。《詩》始萌芽,天下眾書往往頗出者,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在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 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皆起於建元之間(前140—前135)。《前漢書·楚元王傳》。
劉邦的革命是以反抗暴秦開始的。經過多年的征戰,無數的百姓的死亡,和項羽的爭權,他終於建立瞭漢朝。人們以為漢朝會完全推翻秦朝的惡律,其實不然,漢朝 是因襲瞭秦律的。這似乎為瞭安定人心,新律還未出現之前因襲秦律是情有可原的,但為什麼還保持著秦朝的“挾書令”,一直保持到孝惠帝(前194—前 187)?
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前漢書·藝文志》。
除“挾書令”和廣開獻書之路應該是同 時的吧!要求一切人把書獻出來。班固並未寫到獻書的結果。我們推想其結果並不妙。到瞭武帝,已經經歷瞭六十多年,大約因為集書遠不如理想,一些應有的沒 有,不應有的倒有一點,也可說是微乎其微的吧!又許是那時最禁的《詩》、《書》、百傢語者都收不齊,所以才有武帝時的再次收集。班固繼續寫道,“迄孝武世 (前140—前87),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 使謁者(陳)農(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杖。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 旨意,錄而奏之。”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