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成書的來源 《春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16-08-18 23:17:28

  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恭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 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入學官。劉向以中古文較歐陽、大小夏侯三傢經文。 《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 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燒古文讀,應爾雅,(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前漢書·藝文志》。

  魯恭王壞孔子宅得書數十篇,皆古字也,而“獻王所得書皆古文”,這兩種不同的書都提到瞭“故”或“古字”,它們是否同源?似乎有這個可能。而且魯恭王的書經過瞭孔子孫輩的孔安國的手,劉向更以它們來較歐陽、大小夏侯三傢經文,並且找出脫簡脫字,應該說是相同的版本。

  值得提出的是這次獲書中也提到《尚書》,而且是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有別,還有《禮記》、《論語》、《孝經》。《論語》的存在是為大傢接受的, 但《論語》之成書卻是第一次,即它的出現約在公元前88~前87年之間,那時劉向還未生,所以如果說向、歆父子偽竄古文,這個罪名未免太大瞭些,但是兩千 多年的研究卻都指向古文的偽竄,這又怎麼說呢?   今古文之事一直可以說到今天,往後似乎還會出現,這不是個很怪的現象麼?執今文的人能 指出許多古文偽竄的文來,但它是噎,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古文本無法全部打倒,擁護古文的人是不會同意的。古文本是存在的,是部分被偽竄的,這是事實。關於 文本的厘清學者做瞭許多工作,這些工作肯定是站得住的;是否古文能和這些校讎、訓詁、考訂同樣站得住呢?也許不盡然。上述的文本研究工作還要繼續,也無法 建立一種正確的文本,這是顯而易見的。那麼,隻有由這兩種現象同時存在,而希望通過研究日進一尺、更為確切地指出文本的內容和性質來。

  我們希望從邏輯的角度,參考古今經學學者的貢獻,能澄清一些偽竄的問題來,但首先是要將劉歆與假經的關系略為澄清,也隻能“略為”而已。

  1孔子寫瞭《春秋》麼?

  《論語》中隻說到過一次。但《論語》中,孔子的、較為熟悉、更近的一些重要門徒中,如有子、曾子、子夏、子張、子貢、冉有、宰我、子遊、子思都未曾在討 論中提到過《春秋》。如果說《春秋》在孔子時代和弟子時代分量有在西漢的十分之一,門徒中肯定是至少會提出討論的吧?但沒有。故此我們懷疑孔子是否真寫過 這本書。

  孔子死後,“子路居衛,子張居陳,譫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於子夏 之倫,為王者師,是時唯魏文侯好學。”《史記·儒林列傳》。太史公並沒有說子貢在齊,子貢的弟子傳給在齊魯的胡毋生《春秋》什麼的。唯一影響比較大的子 夏,通過魏文侯的好學將孔子之學傳給不少出名的弟子如田子方、段幹木等,也未見傳什麼《春秋》的。

  這部書想來是存在的,但什麼時代開 始在孔子的近隨者手中流傳,而因為認為是孔子寫的,受到青睞,就不得而知瞭。我們相信它出得很晚,至多出在孟子時代稍後。孟子書中提起《春秋》兩次,我們 對這件事很覺奇怪,以後還要提到。但無論如何,孟子時代如果有《春秋》,也對它絕對不像西漢那麼地重視,因為終孟子之書除瞭提起《春秋》的兩點之外,沒有 任何提及《春秋》內容的事,這不是很奇怪麼?

  孟子時代儒學並不昌明:“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但是稍後一 點,呂不韋就說到瞭一個不同的影響,“孔墨之後學顯榮於天下者眾矣……”《呂氏春秋·當染》。呂不韋的這句話表明,戰國時候,儒傢的活動是很頻繁的。他並 沒有提到孟子。我們以為孟子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但孟子是子思門徒那一支,還有許多非子思門徒的那些儒傢的門徒,大儒如荀子,都在發展自己的儒學。孟子對 荀子就似乎沒有什麼影響,而荀子也沒有怎麼提《春秋》或受到如西漢那麼重視《春秋》的影響。如果說荀子和呂不韋都對於《春秋》隻是略略提過,我們肯定直到 公元前三世紀末《春秋》還未成為一部重要的書。如果《春秋》是孔子寫的,七十徒傳下來的,不至於會那麼的被冷落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