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7:28
戰國末期的戰亂頻繁,一直到秦並六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國本身是在商鞅變法的影響下生活的,何論儒學?而其他六國也在忙於合縱、連橫、兼並的爭奪中,儒術也就更不能和政治發生較密切的關系。但這個世紀(前三世紀),儒學在發展,隻是不見《春秋》的發展。
秦始皇焚書隻提及瞭焚的《詩》、《書》,不見《春秋》。 所謂的西漢的“春秋”的中心思想是大一統思想,而大一統思想在春秋、戰國的三四百年之間愈為模糊,因為周室已經是完全在茍延殘喘,七國之間隻有秦國的統 一的野心昭著,秦國是不重儒學的,那麼這大一統的思想要到漢初才有其存在的理由,所以說“春秋”的大一統思想是漢初的思想是絕不為過的。 漢初,《春秋》這本書突然地冒瞭出來,都說是孔子寫的。證據:《論語》中說到《春秋》,孟子、荀子、呂氏春秋說到瞭《春秋》,這麼一本從董仲舒開始認為 是“孔子之志”的書(吾行在《孝經》,志在《春秋》)在歷史中竟然是像湖上的漣漪二百多年中隻泛瞭兩三圈,何其怪哉!我們可以這麼提出:《春秋》不是孔子 寫的,而是漢初在第一輪集書“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時出現的,或者是公元前三世紀末、公元前二世紀初由魯國人帶來、到瞭董仲舒師輩手 中的。
2西漢一些和古書有關的人
伏生,史稱濟南伏生,他是秦朝的博士,《尚書》專傢,漢文帝(前179—前 157)曾派晁錯學於伏生,伏生的年紀那時候已經九十歲瞭。太史公說這句話時伏生最遲是生於前240年,最早當生於前280年,與荀子幾乎同時。伏生隻傳 瞭今文《尚書》,不見任何傳《春秋》的跡象。還有:
轅固生(齊人),言《詩》。
韓大傅(燕人),言《詩》。
高堂生(魯人),言《禮》。
田生(菑州),言《易》。
胡毋生(齊人),言《春秋》(公羊)。
董仲舒(於趙),言《春秋》(公羊)。
公孫弘(白衣),言《春秋》(公羊)。
申公(魯人),言《詩》,授《春秋》(穀梁),無傳。疑者則闕不傳。弟子自遠方受益者百餘人,景帝(前156—前141)問治時,申公已八十餘。申公最早生於公元前230年,最遲公元前220年,離荀子不太遠。
瑕丘江公(魯人),言《春秋》(穀梁)。《史記·儒林列傳》。“瑕丘江公授(應為受)《穀梁春秋》及《詩》於魯申公。”《前漢書·儒林傳》。班固的資料 和司馬遷的上述資料不同如下:“初《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同上。班固更進一步說,“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 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同上。 徐彥疏引戴宏序《四庫全書·經部·春秋公羊傳註疏》。曰:
“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其弟子?)齊人胡毋子都著於竹帛,與董仲舒皆見於圖讖。”何休之《註》亦同。 ……今觀《傳》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宮子曰,又有高子曰,魯子曰,蓋皆傳授於經師,不盡出於公羊子。定公元年,傳“正棺於兩楹之 間”二句,《穀梁傳》引之,直稱沈子,不稱公羊,是並其不著姓氏者亦不盡出公羊子。且並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於高之明證。知傳確為壽撰,而胡毋子都助成 之舊本並署高名,蓋未審也。《四庫全書·經部·春秋公羊傳註疏》。 ……《左傳》附經始於杜預,《公羊傳》附經則不知始自何人。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