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簡介:舉薦賢能施惠百姓的一代清官

2016-08-18 23:17:44

  但是,而今歐陽修一札薦三賢,而三賢又都是這些人。是歐陽修忘瞭司馬光與他唇槍舌劍的“議濮”之爭?是他忘瞭呂公著奏本致使他在外漂泊11年?是他忘瞭 王安石作詩戲弄之辱?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但瞭解歐陽修的人卻認為: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把個人恩怨置之一邊,而一心想的是宋王朝的利益。

  二、糾劾佞臣

  在竭力薦賢的同時,歐陽修也在堅決辟佞。

  在歐陽修《論凌景陽三人不宜與館職奏狀》中,說凌景陽、夏有章、魏廷堅“皆有贓污,著有刑書”;在《論趙振不可將兵札子》中,說趙振“人品庸劣,全不知 兵”;在《論蘇紳奸邪不宜侍從札子》中,說蘇紳“奸邪天下共惡”;等等。不但給對方定瞭性,而且列舉瞭大量事實,使仁宗皇帝不得不相信,不得不準奏。

  當然,歐陽修也有攻劾的主要目標:那就是多年擔任宰相的呂夷簡。他曾先後寫過《論呂夷簡札子》、《論呂夷簡仆人受官札子》和《論止絕呂夷簡暗入文字札 子》等,說“以夷簡為陛下宰相,而致四裔外侵,百姓內困,賢愚失序,綱紀大隳。二十四年間,壞瞭天下”。還說:“人臣大富貴,夷簡享之而去;天下大憂患, 留與陛下當之。夷簡惡貫滿盈,劣跡彰著”,因此,他建議皇上不僅應當罷免呂夷簡的官,還要斷絕與他的一切往來。

  數年後,陳執中擔任瞭 宰相。歐陽修鑒於他的所作所為,又將他作為眾矢之的。在其《論臺諫官言事未蒙聽允書》中,怒斥陳執中“使陛下上不顧天災,下不恤人言,以天下之事委一不學 無識、陷邪狠愎之執中而甘心焉,言事者本欲益於陛下,而反損聖德者多矣。然而言事者之用心不圖至於此也。由陛下好疑自用而自損也”。還說:“執中為相,使 天下水旱流亡,公私困竭,而又不學無識,憎愛挾情,除改差繆,取笑中外,字私穢惡,流聞道路,阿意順旨,專事逢君,此乃諂上傲下愎戾之臣也!”

  歐陽修的這封奏議呈上不到一個月,陳執中便被罷免瞭宰相,貶任為毫州通判。

  三、施惠百姓

  作為諫官,歐陽修不但薦賢、辟佞,批評朝政的闕失,而且在如何防治自然災害、直接施惠百姓方面,也寫有許多奏疏。

  當時,黃河在中原一帶已成懸河,洪水來時,災害極大。大臣李仲昌為消除黃河下遊的水患,建議朝廷在六塔鎮開一條新河,把黃河之水引入黃河故道,再從故道 直接出海。歐陽修認為:黃河為水勢兇猛的大河,夏秋間一旦泛濫,流量極大。若照李仲昌的方案行事,不但勞民傷財,還會造成誤導。一旦有決堤之險,簡直不堪 設想。為此,他多次向有關人員進行勸阻。

  恰在這時,北方的遼國之王去世,新主繼位,仁宗委派歐陽修出使遼國。臨行前,歐陽修又連續寫 瞭《論修河第一狀》、《論修河第二狀》,直接上奏仁宗。半年後,歐陽修完成使命剛回京,一聽說有關部門已動用民工30萬,工料不可勝數,正按李仲昌的設想 而施工,又急忙向仁宗呈送瞭《論修河第三狀》,堅決反對這一冒險計劃。他大聲呼籲:“更審利害,速罷六塔河之役,差替李仲昌等不用,選一二精幹之臣,與河 北轉運副使,及恩、冀州官吏,相度堤防,並力修治,則今河之水不至為大患……不必求奇策立難之功,以為小人僥冀恩賞之資也。況功必不成,後悔無及者乎!”

  然而,歐陽修這次一而再、再而三的諫阻卻沒有引起主政者應有的重視,六塔河工程仍在進行。待李仲昌決定把黃河水引至黃河故道的當天晚上,六塔河決瞭口, 滔滔黃河水一瀉千裡,沖人華北大平原,致使畿內、京東西和河北一帶被水淹瞭2個多月。面對成千上萬的難民四處乞討,政府不得不多方調糧,盡力賑災。李仲昌 由此而被流放英州。臨行前,他深悔自己當初沒聽歐陽修的話。

  此後不久,京師一帶又暴雨成災,全城大街小巷全都變成瞭大河小港,10多 萬人無傢可歸。歐陽修又連上瞭《論水災疏》、《再論水災疏》和《再論水災狀》,建議京東京西兩路各差一使,具體負責賑災事宜。他還巧借天災示警,請求仁宗 立太子、重良臣、防止手握兵權的將領發動政變等等。同時,還請求調撥50~70萬石大米,以賑濟大旱的江浙地區。

  四、克己揚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