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簡介:舉薦賢能施惠百姓的一代清官

2016-08-18 23:17:44

  歐陽修(1007~1075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屬江西)人。他不但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傢、史學傢和金石學的創始人,而且是剛正不阿、廉潔奉公的清官之一。

  歐陽修4歲喪父,從此傢境困難。幸虧得到叔父歐陽曄撫養、教育,才得以繼續求學。他21歲時考入北宋最高學府國子監,24歲中進士,從此走上仕途道路。

  此後,歐陽修曾先後擔任過40個官職。其間,隨著宦海風雲的變幻而多次起落。他曾一度任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堪稱地方大員;也曾任龍圖閣大學士且權知開 封府,因此而成為包拯的前任;曾代表禮部主持過科舉考試,也曾擔任過參知政事,即副宰相。但無論公務多忙,他從未放棄他所熱愛的文學事業,並在詩、賦、文 多方面取得瞭傑出成就,從而成為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傢”之一。

  一、舉薦賢能

  歐陽修曾一度擔任諫官, 有權評論時政和朝臣的功過;代理過吏部流內銓,直接決定地方官員的升降賞罰;負責過三班院,主管武官三班使臣的註擬、升移和酬賞;還曾官至參知政事,進封 開國公,成為當朝執政,獲得瞭爵祿最高等級。其間,他廣攬人才,培養、提拔瞭一大批新人,如包拯、張壤、蘇軾、蘇轍、曾鞏、程穎、張載、俊彥、章望之、王 回等等。還有人一一核實後說:在“唐宋八大傢”中,唐代2人,宋代6人;而在這6人中,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5位,都是歐陽修推薦提拔而成名 的。

  曾鞏是歐陽修的江西老鄉,比歐陽修年少12歲。他22歲那年趕考,結果名落孫山。歐陽修為瞭鼓勵他,特意為他寫瞭篇《送曾鞏秀才 序》,並收他為門人。數年後,曾鞏再次趕考,終於中瞭進士。歐陽修很高興,遂向宰相杜衍推薦他,說“進士曾鞏者,好古為文知道理,不類鄉間少年舉子”,希 望有所任用。不久,又寫瞭《舉章望之、曾鞏、王回等充館職狀》的奏議,說“太平州司法參軍曾鞏,自為進士,已有時名。其所為文章,流佈遠邇。志節高爽,自 守不回……臣今保舉,堪充館閣職任,欲望聖慈特賜甄擢。”還表示:“如後不如舉狀,臣甘當同罪!”懇請皇上予以重用。結果,曾鞏被晉升為實錄檢討官,接著 又不斷升遷,從而成為朝廷名臣。

  對於朝廷要員,歐陽修也擇優推舉他們擔任更重要的職務。例如:他寫有《論韓琦、范仲淹乞賜召對札子》,向皇帝舉薦韓琦、范仲淹可重用掌國。他還寫有《論乞主張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請求皇帝堅信范仲淹、富弼等人。

  歐陽修一直到告老還鄉之前,還向宋神宗推薦瞭3位未來的宰相人選:司馬光、王安石、呂公著。當這一消息傳出後,頓時在文武百官中引起瞭很大震動;因為這3個人都與歐陽修有著很深的矛盾。

  首先是司馬光。歐陽修和司馬光在不久前的“議濮”事件中,簡直是勢不兩立。“議濮”是指討論濮王的謚號問題。濮王趙允讓是宋英宗趙曙的生父,而宋仁宗趙 禎則是趙曙的繼父。趙曙應如何尊奉生父濮王?是稱之為“皇”、“皇父”?還是稱之為“伯”、“皇伯”?大臣們意見分歧很大。歐陽修堅持尊濮王為皇。他的理 由是:“為人後者,為其父母降服三年為期,而不沒父母之名。”司馬光堅決反對這一論調,並攻擊歐陽修是“邪議”,是“以枉道說人主”。因此,他要求罷免歐 陽修的官。

  其次是呂公著。歐陽修與呂公著之間的關系也異常緊張。早在慶歷年間,范仲淹當權,行“新政”,歐陽修是大力支持者。新政失 敗,朝野沸騰。許多人落井下石,把范仲淹說得一無是處,還聯合上書仁宗皇帝,要求罷免范仲淹。值此關鍵時刻,歐陽修毅然站出來,舌戰群儒,並上書仁宗,慷 慨陳詞,竭力為范仲淹辯解。而呂公著此刻也站瞭出來,針對歐陽修的說詞逐條批駁,還列舉歐陽修如何支持范仲淹,甚至把他說成“范黨”,要求仁宗也罷他的 官。其結果,由於寡不敵眾,弱不勝強,范仲淹被貶出京都。歐陽修也隨之一落千丈,被貶為小小的夷陵縣令,在地方一幹11年,待重返朝裡時已經須發斑白瞭。

  至於王安石,歐陽修與他也有過極不愉快的事。那是王安石初仕之時不認識歐陽修,而分外關心王安石的曾鞏勸他結識歐陽修。王安石生就的倔脾氣,並由此人稱 “拗相公”,說什麼他也不去。而歐陽修也曾一度過於清高,隻佩服韓琦一個人,還曾因事嘆息說:“累百歐陽修,何敢望韓公”。後來王安石見到瞭歐陽修,想起 他那句自謙並稱譽韓琦的詩句,就故意吟道:“他日倘能窺孟子,此身安敢望韓公?”用以嘲戲歐陽修。這對自負而資格又老的歐陽修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