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生平事跡 王維對後世的影響

2016-08-18 23:22:24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其他的文人看到王維的詩,就誰也不敢另外再寫詩瞭。王維對這段時間的行狀的評價是:“少年識事淺,強學幹名利。”可見他對自己是不滿意的。    王維在21歲的時候進士及第,由於他精通音律,被任命為大樂丞。但是不久,由於伶人們私自表演瞭隻能演給皇帝看的黃獅子舞,王維受到牽連被貶為濟州司庫 參軍。此後他還在其他地方做過一些小官。這次滴貶的經歷,使王維接觸到瞭底層的社會生活,他也寫瞭一些反映社會矛盾的作品,但這始終不是王維作品的主流。 在王維三十四五歲的時候,由於張九齡的舉薦,回到長安擔任右拾遺。王維感謝張九齡的知遇之恩,也非常佩服他的政治建樹和高尚的人格,他寫詩評價張九齡,說 他“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但是,此時的唐玄宗逐漸由一個勵精圖治的君王蛻變為瞭一個貪圖享受、喜歡阿諛奉承的人。他開始親近“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而 疏遠張九齡,並最終把張九齡外貶為荊州長史。開元盛世開始從它的頂峰走向下坡路。王維寫詩嘆息曰:“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並且表示“自顧無長策,空 知返舊林”。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赴涼州勞軍,在途中聽到瞭新的勝利消息,被勝利的豪情和雄渾的大漠風光所感染,寫下瞭膾炙人口的詩篇《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在涼州工作瞭兩年多,在此期間,王維創作瞭許多反映軍旅生活的優秀詩篇。這些詩篇較之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的邊塞詩,一點都不遜色。

  王維是繼陶淵明之後又一位偉大的田園詩人,他的田園詩直接繼承瞭陶淵明的傳統,王維也往往以陶淵明自況。《後山詩話》說:“右丞、蘇州(韋應物),皆學 於陶,王得其自在。”但王維的田園詩較之陶淵明的白描風格來,色彩更加鮮明,情感更加外在。在當時詩人中,王維和孟浩然的詩風相近並且建立瞭

  深厚的友情, 後人並稱二人為“王孟”。後人評價說:“王詩豐縟而不華靡,孟卻專心古澹,而悠遠深厚。”王維的田園詩特色最集中地體現在他的《山居秋暝》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也是一位畫傢,宋代詩人蘇軾評價王維的詩與畫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個評價可以說是太精確瞭。王維的畫沒有流傳 下來,但他的山水詩哪一首不是一幅畫呢?其實詩比畫給人的意境更加深遠和悠長。王維作品的風格和他崇尚的佛傢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他詩中所反映的思想傾 向也不都是消極出世的,當我們讀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樣的詩句時,不也可以感到王維豁達豪邁的胸襟嗎?

  王維的詩是中國詩歌 寶庫中最為耀眼的明珠。聞一多先生曾說:“王維替中國詩定下瞭地道的中國詩的傳統。”後代中國人對詩的觀念大半以此為標準,即調理性情,靜賞自然,他的長 處短處都在這裡。在當今這樣和平繁榮的時代,王維的詩就更加適合於人們表達情感,故而他的詩句在中國現代的文學作品和日常生活中有極高的引用率。人們對王 維詩的喜愛是因為他的詩不會帶給人沉重(雖然沉重的詩自有它的功能),卻讓人回味,讓人遐想。沒有王維,我們的語言將貧乏許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