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生平事跡和影響力評述

2016-08-18 23:21:56

  名言嘉句: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榮譽稱號:理學集大成者

  [人物檔案]

  姓名:朱熹,字元晦,號晦庵

  出生:1130年9月15日

  逝世:1200年4月23日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

  出生地:福建延平龍溪

  逝世地:福建建陽

  主要身份:哲學傢、思想傢、教育傢

  主要功過:繼承前人傳統,集理學之大成

  主要著作:《四書章句集註》、《近思錄》,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

  [人物生平]

  1130年,朱熹出生在福建龍溪,當時他的父親朱松正在龍溪做官。朱熹19歲時中進士,被任命為泉州同安縣主簿,赴任途中拜見瞭道學傢李侗,並成為他的 學生。1163年,宋孝宗即位,為被秦檜害死的嶽飛平反,他任用張浚為江淮東西路宣撫使,並下詔求言。朱熹向孝宗上瞭一道奏章,即《壬午應招封事》,提出 瞭反對議和的主張。1165年,朱熹到臨安就任武學博士一職,但因參知政事錢端禮主和,朱熹辭職回到傢鄉,潛心研究學術。1179年,朱熹就任南康軍,在 任期間,他主持修復瞭白鹿洞書院,並親自講學。1181年,浙東發生饑荒,朱熹就任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在此任期間,朱熹的理論受到監察禦史陳賈的攻擊,說 朱熹“假名以濟偽”,建議朝廷“摒棄勿用”,朱熹因此被解職。1190年,光宗即位,朱熹被任命為漳州知州。1193年,朱熹就任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在 任期間修復嶽麓書院,各地學子慕名而至。1195年,寧宗趙擴即位,提倡儒學的宰相趙汝愚推薦朱熹擔任瞭侍講兼侍制,後又被寧宗任命兼任實錄院同修撰。朱 熹借著講學的機會向寧宗進言,防止韓侂胄專權,反而被寧宗罷官。韓侂胄得勢後,理學被斥為“偽學”而遭禁止,朱熹的門徒們則被斥為“偽黨”,是為歷史上著 名的“慶元黨禁”。1200年,朱熹因病去世,時年70歲。朱熹死後,被寧宗溢為“文公”,後又被宋理宗追贈為“太師”,封為“徽國公”。

  [影響力評述]

  在中國思想史上,先秦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在先秦以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沒有再出現一位足以和先秦的思想傢比肩的人物。直到1300年後的宋代,中國 思想界才又出現瞭一個群星燦爛的局面,而這些思想傢中最偉大的一位,就是朱熹。現代哲學傢馮友蘭將有別於先秦儒傢的宋明理學稱之為“新儒傢”,朱熹則是新 儒傢的集大成者。朱熹的貢獻,是為儒學建立瞭完整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創造性地吸收瞭大量的佛學思想,使得中國哲學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大大提高。朱熹的 思想,是元明清三代的正統思想,朱熹的著作則是科舉考試的正規教材。可以說,朱熹是儒傢思想最偉大的發展者和最出色的闡釋者。他的思想,在中國和世界上都 產生瞭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朱熹幼時聰慧,幾歲時,父親朱松指著天說:“這是天。”朱熹問其父曰:“天之上是何物?”朱熹後來回憶自己 少年時的讀書經歷時說:“我十來歲時,讀《孟子》,知聖人與我為同類,喜不可言。”朱熹14歲時,父親病逝,朱熹從學於父親的幾個朋友,廣泛涉獵儒道釋各 傢學派,為以後的思想發展奠定瞭廣博的知識基礎。1148年,18歲的朱熹考取瞭進士,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22歲時,朱熹第一次踏入仕途,被任命為泉 州同安縣主簿。大約在朱熹30歲的時候,他正式拜二程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李侗是羅從彥的弟子,而羅從彥則是二程的得意門生楊時的弟子。李侗對朱熹這個弟 子頗為器重,說他:“穎悟絕人,力行可畏,其所論難,體認切至,自是從遊累年,精思實體,而學之所造深矣。”在李侗的引領下,朱熹真正進入瞭儒學的堂奧。

  朱熹並非一個超脫世外的哲人,而是一個積極入世的思想傢。1163年,高宗趙構退位,孝宗趙眘即位,朱熹於是上書孝宗,提出瞭三項建議:其一,“帝王之 學不可以不熟講也”;其二,“修攘之計不可以不早定也”;其三,“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也”。朱熹從統治思想、抗金復土和吏治這三個方面向皇帝提出瞭自己 的主張。1167年,福建崇安一帶發生水災,糧食絕收,朝廷命朱熹視察水災,並與當地官員協商“賑恤”。1168年崇安發生饑荒,饑民暴動隨之而起。朱熹 勸說富戶放倉賑民,並上書朝廷請求官糧賑濟。因這次經歷的啟發,朱熹提出瞭“設社倉”的建議和主張。所謂“社倉”,就是由朝廷建立的糧食借貸制度,在新陳 未接時,向農民貸出糧食,取息十二,收成不好時出息減半,對於鰥寡孤獨則免除利息。這樣可以避免農民在缺糧時受高利貸的盤剝,更可以防止由於糧荒而出現的 暴亂。朱熹的這些建議,是他的社會思想的外在體現。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