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生平事跡和影響力評述

2016-08-18 23:21:56

  1195年,寧宗趙擴繼位,朱熹受宰相趙汝愚的推薦,出任煥章閣侍制兼侍講。這是 一個為皇帝講課的差事,有接近皇帝的機會,朱熹因此借機向皇帝面陳政見。朱熹還在寧宗面前斥責權臣韓侂胄,這引起瞭寧宗的不滿,因為韓侂胄是擁立寧宗繼位 的功臣。這樣,朱熹在皇帝身邊工作瞭不到兩個月就被皇帝免官。隨後不久,宰相趙汝愚也被罷官出京,不久便鬱鬱而終。韓侂胄則因為擁立寧宗有功而獨掌朝政。 1196年,大臣葉翥上書,要求“除毀”所有理學書籍,監察禦史沈繼祖則指斥朱熹有十大罪狀。不久,朝廷將朱熹的理學稱為“偽學”,“四書”為禁書,禁止 朱門弟子在朝廷做官,甚至有人上書要求斬朱熹“以絕偽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禁”。朱熹面對這種情形泰然處之,仍舊講學著書,直到臨死前仍在修 改《大學·誠意章》。朱熹死後9年,寧宗下詔,溢朱熹曰“文”,稱“朱文公”。又3年,《論語集註》和《孟子集註》被列入官學,成為國傢法定的教科書。理 宗繼位後,追封朱熹為徽國公,數年之後,皇帝下詔,朱熹從祀孔廟,朱熹的榮譽達到瞭頂峰。   朱熹的思想體系是博大精深的,幾乎包括瞭現 代哲學的所有研究領域。他在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傳統上,朱熹哲學思想被劃入客觀唯心主義的范疇。這是因為,朱熹認為“理本氣末”, 即“理”是本質,而“氣”是外在表象。在朱熹那裡,“氣”和“理”的概念大致相當於西方哲學上的“存在”與“精神”的概念。朱熹認為,首先,“理”具有至 上性。他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萬一山和天地都陷瞭,畢竟理卻在這裡。”其次,“理”具有形卜性,這是和“氣”的形下性相對應的,他說: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今天的哲學傢們仍然在使用朱熹所使用的術語,“形而上”和“形而下”雖然未必是朱熹最先使用,但他卻是最先將這一對概念在接近現代哲學的意義上使用的 人。朱熹深入地探討瞭“理”與“氣”的關系。他認為,理與氣互相依賴,不可分割,而且理寓於氣中。從存在的先後來說,理先氣後。從主次本末上看,理本氣 末,理為氣主。從上述觀點來看,朱熹的觀點和黑格爾何其相似,但朱熹要比黑格爾早好幾百年!

  同黑格爾一樣,朱熹也是辯證法的大師。朱熹的辯證法主要體現在他的“陰陽變易”思想上。陰陽概念,是中國古老的哲學傳統,但朱熹賦予瞭它更具辯證思想的含義。朱熹認為,陰陽就是事物中對立的兩端,這兩者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賴,世界上的事物未嘗不存在對立的兩個方面:

  東之與西,上之與下,以至於寒暑、晝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對也。天地間物,未嘗無相對者。故程先生嘗曰:“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之理,非有安排也。   朱熹還特別闡述瞭“動”與“靜”的辯證關系。他認為動靜互相對立、排斥,但又互相依賴、互相滲透,動靜雙方還互為存在的依據和條件。這些都是辯證法的深刻洞見。

  在認識論上,朱熹的主要主張是“格物窮理”。所謂“格”,即是觀察、研究、思考的過程。朱熹認為,“格物”的目的在於“窮理”,而理又分為兩大類,即 “所當然之理”和“所以然之理”。我們認識世界,其目的就是要認識到“所以然之理”,亦即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其實,朱熹最有名的說法是“格物致知”,這其 實是《大學》上的說法,被朱熹賦予瞭更豐富的哲學意味。所謂“致知”,即是求得真知,朱熹針對“格物”和“致知”的關系說道:“格物隻是就一物上窮盡一物 之理,致知便隻是窮得物理後我之知識亦無不盡處,若推此知識而致之也。”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哲學傢王陽明“格竹子”的故事被傳為佳 話,足可以看出朱熹“格物”思想的影響。

  在道德哲學領域,朱熹最著名的話大概就是“存天理,滅人欲”瞭,這句話甚至成為朱熹的學術標 簽。人們根據這句話,罵朱熹是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其實這樣說也未嘗不可,一個社會必然要對人們的各種貪欲和惡欲進行控制,否則就無法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 朱熹說:“天理人欲,不容並立。”他甚至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朱熹的這些思想,確實產生瞭一些消極影響,比如對於婦女的壓迫,遍佈全國各地的貞節牌 坊就是明證。但我們不能苛責古人,一個社會所選擇的意識形態,主要的還是由那個社會的歷史現實決定的,朱熹不過是合適的思想材料的一個提供者而已。    朱熹還有豐富的社會經濟思想。他告誡統治者要“薄賦恤民”,要減少不必要的國傢財政開支進而減輕賦稅。和中國歷代的主流思想傢一樣,朱熹也主張“重農抑 商”。他提出瞭“不誤農時”、“改造土壤”、“興修水利”、“保護耕牛”、“鼓勵墾荒”等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朱熹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傢,他創建“紫陽書 院”,振興“嶽麓書院”,復開“白鹿洞書院”,引“諸大儒雲從星拱,風流相繼”,朱熹的門人弟子遍及天下,為一代之宗師。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