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生平簡介 辛棄疾對後世的影響

2016-08-18 23:21:14

  名言嘉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榮譽稱號:無

  影響力星級:★

  [人物檔案]

  姓名: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

  出生:1140年5月28日

  逝世:1207年10月3日

  祖籍:歷城(今山東濟南)

  出生地:歷城(今山東濟南)

  逝世地:鉛山(今江西鉛山)

  主要身份:詩人

  主要功過:創作瞭大量反映國恨傢仇、收復失地的詞章,是豪放派的另一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青玉案》、《永遇樂·北固亭懷古》、《辛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1140年生於金朝占領下的濟南府歷城縣。辛棄疾父親早亡,由祖父辛贊撫養成人。辛贊雖在金朝為官,但時時教育孫兒不忘宋朝,恢復中原。1157 年,辛棄疾到金國都城燕京應試,但未取得功名。1160年,辛棄疾再次赴燕京趕考,並利用此次機會考察瞭河朔的防務。1161年,辛棄疾組織兩千餘眾在濟 南起義,後加人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同年,金朝內部發生內亂,完顏亮攻打宋朝的部隊不戰自潰,本人也被部下所殺。1162年,辛棄疾率領義軍歸順南宋朝 廷,受到高宗趙構的召見。1163年,叛徒張安國殺害瞭義軍領袖耿京,投降瞭金朝。辛棄疾帶領50名壯士,奔襲金軍營長,捕獲瞭叛徒張安國,押回臨安正 法。1165年,辛棄疾上書孝宗《美芹十論》。上書宰相虞允文《九議》,闡述自己恢復中原的見解,但未被重視。1168年,辛棄疾被任命為建康府通判,任 上寫下瞭著名的《水龍吟》。1172年,辛棄疾任滁州知州,此後歷任江西提點刑獄、京西轉運判官、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撫使、大理寺少卿等職。1181年,辛 棄疾調任隆興府知府兼江西安撫使,但隨後被罷官,閑居於江西信州(今上饒市)和鉛山一帶,達20年之久。1204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期間寫下瞭流傳千 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年後被罷官。1206年,任龍圖閣侍制,但因年老不支,回鉛山養病。1207年,辛棄疾病逝於鉛山,終年67歲。

  [影響力評述]

  辛棄疾的詞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是宋金對峙時代仁人志士情感和思想的反映。在如火如茶的抗金鬥爭中,宋人的民族意識極大地覺醒,他們抗擊外侮的高漲熱情 被辛詞最藝術化地再現出來。辛棄疾的詞,加上後來的陳亮和薑夔的詞,成為漢民族不畏強暴、保傢衛國的正氣歌。辛棄疾不僅僅是一個詞人,也是一個戰士,隻是 因為時運不濟,他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當然,如果辛棄疾成為瞭一個馳騁疆場的戰將,也許也就不會有如此雄壯的辛詞瞭。所謂的悲憤出詩人,辛 棄疾就像司馬遷所說的那樣,“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這才造就瞭他這樣一位傑出的詞人。

  辛棄疾本來居住 在被金朝占領的歷城。他的祖父辛贊在中原淪陷時因族眾所累,未能南遷。辛贊雖接受過金人縣令、知府一類官職,但一直心系南朝,常常“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思投釁而起”。在祖父的教導下,辛棄疾自幼就懷有恢復山河的雄心。他曾經兩次利用赴燕京趕考的機會,“諦觀形勢”,觀察山河地勢,探聽金軍虛實,為日後起 事做準備。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發兵40萬南侵。金朝占領區的民眾因為“怨金人征賦之騷擾,不能聊生”,紛紛揭竿而起。歷城農民耿京聚 眾起事,義軍如燎原之勢,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22歲的辛棄疾感到時機成熟,也聚集2000壯十,舉起瞭義旗。他率眾加入瞭耿京的部隊,被任為掌書記。與 辛棄疾相識的僧人義端,經辛棄疾介紹參加瞭耿京的義軍。但義端卻是個投機分子,他趁耿京不備偷瞭義軍的軍印欲投奔金軍。耿京大怒,欲斬辛棄疾,辛棄疾請心 耿京寬限三日,讓他追捕義端。耿京同意瞭他的要求,辛棄疾披掛上馬,於義端逃亡途中將其捕殺。辛棄疾因此受到耿京的器重。

  耿京接受辛 棄疾的建議,派辛棄疾赴江南與宋廷取得聯系。正在建康勞軍的高宗趙構召見瞭辛棄疾。但是北方的義軍中卻發生瞭變故,叛徒張安國殺害瞭耿京,然後投降瞭金 人,被任命為濟州知州。辛棄疾聞訊後怒火填膺,他帶領騎兵50騎遠道奔襲濟州,於金人大營中生擒張安國,連夜押送到建康,裊首示眾。辛棄疾因此而在南軍中 名聲大噪。洪邁在《稼軒記》中稱贊說:“齊虜巧負國,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壯聲英慨,儒士為之興起。”後來辛棄疾回憶這次經歷,寫下瞭廣為 流傳的《鷓鴣天》,詞的上闕寫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