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事跡 杜甫對後世的影響

2016-08-18 23:20:41

  名言嘉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譽稱號:詩聖

  [人物檔案]

  姓名:杜甫

  出生:公元712年

  逝世:公元770年

  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

  出生地:河南鞏縣

  逝世地:長沙至嶽陽之船上

  主要身份:詩人

  主要功過:用詩歌記錄社會現實和民間疾苦,成就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頂峰

  主要著作:《新安吏》、《撞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傢別》、《兵車行》、《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杜工部集》

  [人物生平]

  杜甫,公元712年生於鞏縣。他的祖父杜審言就是詩人,曾做過修文館直學士。他的父親杜閑曾為奉天縣縣令。杜甫出生時傢境已經衰落,但還可以維持安定的 生活,因此杜甫得以接受較好的教育。杜甫早年喪母,由姑母撫養成人。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19歲,遊歷瞭江南各地。公元735年,杜甫在洛陽 應試,落榜。公元737年,杜甫北遊齊、趙,在兗州寫下瞭著名的《望嶽》。公元741年,杜甫回到洛陽,居住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公元744年,李白與 杜甫相會於洛陽。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杜甫再次應試,但李林甫一個人也沒有錄取,向玄宗上表說“野無遺賢”。公元755年,杜甫到奉先縣探望妻兒, 寫下瞭《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內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他回到傢中時,發現小兒子已經餓死瞭。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起,杜甫投 奔肅宗,在路上被叛軍抓住,送往長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逃出長安,在風翔見到瞭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由於杜甫勸諫肅宗不要罷免忠心耿耿 的宰相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在赴任的路上,杜甫寫下瞭“三吏”、“三別”。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放棄瞭華州的官職,攜全傢來到瞭成都。在 朋友高適等人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城西建草廬居住。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杜甫送摯友嚴武入朝,至綿州因為兵變而不能回成都,被迫流亡梓州。代宗 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任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參謀,官銜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嚴武死去,杜甫失去依靠,離開成都,寄居 夔州(今四川奉節),在此寫下《登高》一詩。公元768年,杜甫赴江陵居住。公元770年,杜甫在貧病交加中逝世於湘江舟中,時年58歲。

  [影響力評述]

  如果在中國文學史上尋找一位生前窮困潦倒,而身後卻聲名日隆的人物,最典型的莫過於杜甫。人們把杜甫和李白的詩看做是中國詩歌的雙璧,但兩人的風格卻是 截然不同的。借用西方文藝批評的術語,李白的詩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杜甫的詩則是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山。他們兩人就如同泰山與昆侖一般挺立在中國文學 史上。由於杜詩巨大的現實主義力量,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就不僅僅限於文學領域。杜甫的詩成為一面鏡子,讓人們對照社會生活,它因此也就成為社會力量的一部 分,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的歷史發展。抗元英雄文天祥在燕京牢中三年,將杜甫的五言詩句重新排列組合,創作瞭絕句二百首。可以看出,杜甫的詩句已經成為文天祥 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動力。杜甫的詩被後人譽為“詩史”,即用詩歌的語言書寫史冊,再沒有另一個詩人能夠獲得如此高的稱譽。杜甫也是中國詩體的集大成者,幾 乎每一種詩體杜甫都能得心應手地運用,而且他的每一種詩體的作品都有佳作傳世。杜甫不像李白那樣,在生前就擁有瞭崇高的聲譽。杜甫的詩,是隨著時間的流逝 而逐漸顯示出它的巨大魅力的。唐詩,如果沒有李白,就會顯得蒼白;如果沒有杜甫,則會顯得淺薄。

  年輕時代的杜甫,也有一腔的報國熱情 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他的詩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就是明證。但是,杜甫的政治生涯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失敗。但也正是因為政治上的失意,才使得杜甫對 黎民百姓的生活有瞭更深切的認識,他才可以寫出百姓的血淚、百姓的疾苦、百姓的悲憤。我們對照一下杜甫和王維的詩,就不難發現兩人鮮明的差異。雖然兩個人 都經歷瞭安史之亂,並在其中經受瞭各種苦難,但王維的詩沒有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的悲苦,反而覺得王維好像一直生活在“開元天寶”盛世一樣。王維的詩是桃花 源中的詩,是粉飾太平的詩;而杜甫的詩是塵世中的詩,是警醒世人的詩。讀杜甫的詩,會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其力量來自於它對吃人的現實的深刻描繪和揭示。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這樣的詩句怎能不觸發人們強烈的共鳴?!杜甫的從政抱負雖然沒有能夠實現,但他的詩句卻在發揮著政治上的影響力,因為人們都 希望“眾僚宜潔白,萬役但平均”、“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