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0:41
杜詩的巨大影響力首先在於它對於杜甫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現實真 實和深刻的反映。其實,這現實生活就是杜甫自己的生活。他在困居長安時期,曾經潦倒到“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不僅看到其 他的貧苦人賣兒鬻女,他自己就曾經“入門聞號眺,幼子饑已卒”。杜甫為瞭生計而奔波,耳聞目睹瞭皇權下的暴政和戰亂中人民的苦難。杜甫在悲憤中寫下瞭一系 列的詩篇,如《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以及催人淚下的“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無傢 別》、《垂老別》)。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杜甫寫出瞭他的千古絕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看到的不僅是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更 是政治的腐敗和官吏對百姓的壓迫和剝削。杜甫對貪吏們的描寫是入木三分的:“萬姓瘡痍合,群兇嗜欲肥。”它對於吏治的腐敗也發出憤怒的譴責:“自古聖賢多 薄命,奸雄惡少皆封侯。”在杜甫的筆下,唐朝的社會生活就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杜甫的詩可以說比歷史更加真實,因為歷史特別是正史都是皇傢修的,即使是隔 代修史,也不免出現“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現象,而杜甫的詩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在唐代,小說尚不發達,即使有,也多是傳誦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但杜甫的 詩充當瞭這一角色,杜甫可以說是中國唐朝的狄更斯。
杜甫的詩被人們所喜歡和欣賞,還因為它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杜甫對自己 的詩要求極高,甚至要達到“毫發無遺恨”的境界。他曾經發出這樣的豪言壯語:“語不驚人死不休!”應當說,杜詩確實達到瞭這樣的效果。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被 後世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詩《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說這首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微,自是千秋鼻祖。異時微之、昌黎,並極推崇,而莫能追步。”這樣的評價可算公允。
我們再來看杜甫另一首被推崇備至的詩《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的這首詩寫於他的老友嚴武去世之後,此時他心中的悲涼在這首詩中深切地表達瞭出來。清人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說:“近人以為佳詩耳,深觀之,乃 知少陵詩外有事在也。”這種評價確實是觸到瞭痛處。我們感嘆於杜甫狀物寫景的功力,也深深地為他的悲涼所打動。說實在話,一個人一生中能寫出一首這樣的詩 就可以名垂千古,張繼和崔顥就是這樣的例子,但這樣高水平的作品在杜詩中將以十數計。
在杜詩中,名言佳句就像是一粒粒珍珠,散落在他 的一千多首詩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給人以沖天的豪氣;“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是對普通人情感的最真實的描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說 明杜甫寫起思鄉詩來仍然是獨占鰲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將對先賢的崇敬與對世事無常的感嘆結合在瞭一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則是 對人們要刻苦學習的鼓勵與溫和的警醒。
古人將杜甫的詩風概括為“沉鬱頓挫”,這個概括是很傳神的。杜甫的詩張揚的很少,有些詩僅僅是 對實事的描述,讓讀者自己得出結論。《新唐書·杜甫傳》說杜甫的詩“渾涵汪洋,千匯萬狀”。同樣是文學大師的歐陽修,其評價應當是不差的。杜甫的詩感情充 沛,平實的語言不能掩蓋他內心的激蕩。清人葉燮這樣贊譽杜甫:
千古詩人推杜甫,其詩隨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無處不發其思君主、憂禍亂、悲時日、念友朋、懷遠道。凡歡愉、幽愁、離合、今昔之感,一一觸類而起,因語得題,因題達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為基。
杜甫的詩在他生前並沒有受到世人的推重,他在臨終前寫詩表達瞭這一苦悶:“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甚至到瞭晚唐,詩人韋莊編纂的《又玄集》中,也僅 僅選瞭杜詩七首,而且均非其名作。但詩界的大傢在杜甫死後就已經認識到瞭杜甫的價值。第一個為杜詩作序的樊晃贊譽杜甫是“當今一人而已!”白居易對杜甫的 評價是這樣的:“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風流,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白居易還說:“詩人以來, 無有如子美者。”到瞭宋代,杜甫的詩篇就已經是詩界的經典瞭。王安石說杜甫的詩:“力能排天斡九地,壯顏毅色不可求。”黃庭堅對杜甫的評價更高:“做詩數 千篇,與日月爭光。”秦觀的評價更專業化一些,他說杜甫是“集詩之大成者”,能得到這種評價的詩人恐怕隻有杜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