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人物生平以及歷史影響力概述

2016-08-18 23:19:55

  梁啟超1873年出生於廣東新會的一個地主傢庭。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梁啟超早慧,12歲就考中瞭秀才,16歲就中瞭舉人。1890年,梁啟超 赴北京參加科舉落榜,同年拜康有為為師。在康有為的“萬木草堂”學習期間,梁啟超協助康有為編寫瞭《新學偽經考》。1894年,隨康有為赴京趕考,雙雙落 第。在京期間,與譚嗣同相識並結為同志。1895年,再次赴京趕考的梁啟超協助康有為聯系各省舉子聯名上書請求變法,此即著名的“公車上書”。1896 年,梁啟超在上海創辦《時務報》,於其上發表《變法通議》。1898年,維新變法失敗後乘日本軍艦逃往日本,同年在日本創辦《清議報》。1902年,他在 日本創辦《新民叢報》,與同盟會的《民報》就立憲和共和問題展開論戰。1903年,梁啟超遊歷瞭美國,著《新大陸遊記》。1905年,著《開明專制論》, 堅持君主立憲。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回國,結束14年的流亡生涯。1913年,出任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1915年,在袁世凱稱帝後表《異哉所謂 國體問題者》,與其決裂,並至雲南參加護國之役。1917年任段棋瑞內閣的財政總長。同年,在張勛復辟後和康有為徹底決裂。1年,遊歷歐洲後著《歐遊心影 錄》。1919年,出版《飲冰室叢著》。1925年,入清華國學研究院任導師。1929年,梁啟超在北京病逝,享年56歲。

  名言嘉句: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座

  榮譽稱號:無

  影響力星級:★★

  [人物檔案]

  姓名: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

  出生:1873年2月23日

  逝世:1929年1月19日

  祖籍:廣東新會

  出生地:廣東新會

  逝世地:北京

  主要身份:政治傢、思想傢、史學傢、文學傢

  主要功過:參與戊戌變法,宣傳君主立憲,從事中國學術思想研究

  主要著作:《飲冰室合集》

  [影響力評述]

  梁啟超在這個名單上大大超前於他的老師康有為,這多多少少讓人感到有些意外。從政治上說,梁啟超的歷史地位不如康有為。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發起者和領 袖,而梁啟超則主要是一個跟隨者。戊戌變法以後,康有為的政治立場十分堅定,一直是一個保皇黨,而梁啟超的政治立場則在保皇和革命之間搖擺不定。梁啟超獲 得比康有為較大的影響力主要是因為,梁啟超跨越瞭更多的社會領域。康有為主要是一個政治傢和思想傢,而梁啟超則既是政治傢、思想傢,又是文學傢、史學傢和 中國近代學術的奠基人。梁啟超是一個天才,他在自己所從事的各個領域裡都是頂級人物,從政他可以呼風喚雨,從文他可以妙筆生花,從學他又可以引經據典、著 書立說。梁啟超生活在一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他代表瞭中國古典人格的終結和中國現代人格的開端。

  梁啟超的傢鄉就是當年陸秀 夫負南宋幼帝蹈海的地方,梁啟超的祖父經常帶他到這個遺址,講述當年抗元英雄的故事,這在幼年的梁啟超心中種下瞭愛國主義的種子。梁啟超早慧,“八歲學為 文,九歲能綴千言。”父母對梁啟超期望甚高,管教甚嚴。梁啟超一旦稍有懈怠不謹的地方,輒訓之曰:“汝自視乃如常兒乎?”這種精英式的教育使梁啟超早有大 志。梁啟超12歲時就中瞭秀才,16歲就中瞭舉人。主持廣東鄉試的刑部侍郎李端棻見梁啟超才華過人,就將自己的妹妹李蕙仙許配與他。1890年,是梁啟超 一生中最關鍵的一年——他見到瞭康有為並拜他為師。梁啟超囑文記述瞭自己見到老師的一幕:

  時餘以少年科第,且於時流所推重之訓詁詞章 學,頗有所知,輒沾沽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詰,悉舉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見,及戌始退,冷水澆背,當頭 一棒,一旦盡失其故壘,惘惘然不知所從事,且驚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懼,與通甫(梁啟超同學陳千秋,字通甫——引者註)聯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謁,請 為學方針,先生乃教以陸王心學,而並及史學西學之梗概,自是決然舍去舊學。自退出學海堂,而間日請業南海之門,生平知有學,自茲始。

  投師康門之後,梁啟超的命運就和康有為緊密聯系在瞭一起。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馬關條約》簽訂,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們群情激奮,梁啟超輔助康 有為聯絡發動各地舉人,反對和議。康有為奮筆疾書,寫就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變法”三大主張,是為“公車上書”。此後不久,梁啟超 和康有為等人又共同發起成立瞭強學會,梁啟超任書記員。梁啟超是強學會章程的起草者,也是會報《中外紀聞》的主編。《中外紀聞》被查封後,梁啟超任《時務 報》的主筆。由於宣傳變法圖新,加之梁啟超文筆犀利,《時務報》一時暢銷大江南北,銷量達12000份,“舉國趨之,如飲狂泉”,“一紙風行,海內觀聽為 之一聳”。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瞭大量的宣傳變法的文章,如《變法通議》等,對戊戌變法做瞭很好的輿論鋪墊。隨著《時務報》的暢銷,梁啟超聞名遐邇, 從此“康梁”開始並稱。

相關推薦